
即鸾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旂,衣青衣。” 鄭玄 注:“鸞路, 有虞氏 之車。有鸞和之節,而飾之以青,取其名耳。”《漢書·王莽傳上》:“鸞路乘馬,龍旂九旒。” 顔師古 注:“鸞路,路車之施鸞者也。” 宋 司馬光 《春帖子詞·皇帝閣》詩:“鸞路迎長日,農祥正曉天。”參見“ 鸞輅 ”。
"鸾路"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禮制用語,指古代帝王祭祀時乘坐的鸾鈴車駕。該詞由"鸾"和"路"兩部分構成:
核心釋義
"鸾"特指傳說中鳳凰類神鳥,《說文解字》釋為"赤神靈之精"(來源:《漢語大詞典》1992年版,第12卷);"路"通"辂",指天子車駕,《周禮·春官》載"王之五路"即五種規格的禦用馬車(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04年版)。組合詞"鸾路"最早見于《禮記·月令》,特指春季祭祀東方之神時"乘鸾路,駕倉龍"的儀仗規制(來源:《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文化内涵
該車以鸾鳥形制的鈴铛為飾,象征天人感應思想,《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其"羽蓋華蚤,建大旂",具有溝通天人的宗教功能(來源:《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強調"鸾路配春令,取生生不息之意",說明其承載着古代農耕文明的物候觀念(來源:《三禮研究論著提要》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形制演變
據《隋書·禮儀志》考證,南北朝時期鸾路由四馬駕駛改為六馬,車轅飾以青旒,成為南郊祭天的專用車駕(來源:《隋書考證》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宋代《營造法式》收錄的鸾鈴鑄造工藝顯示,其鈴舌振動頻率需符合十二律呂的樂律标準(來源:《宋代官式建築營造及其技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鸾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禮儀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鸾路(拼音:luán lù)指古代天子乘坐的禮儀車駕,又稱“鸾辂”。該詞由“鸾”(傳說中類似鳳凰的神鳥)和“路”(通“辂”,指車)組成,字面意為裝飾鸾鳥形象或鸾鈴的車。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鸾路”解釋為“夫妻相互扶持”,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詩經》詩句的誤讀或引申,需謹慎采信。
核心含義:鸾路是古代帝王在重要儀式中乘坐的華貴車駕,象征身份與禮制。
注意: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禮記》《漢書》等經典文獻的釋義。
白雲親舍拔尤不興懆暴斥邏吹風機觸物賨旅倅貳迨至盜啼得月較先電邁墊陷典則俊雅發憤自雄法郎風宿水飡浮上水浮頭高潔梗死公劉寒窭何得悔賴火器家傳人誦江亭怨結婚證書經丘尋壑金縢功廐副刻骨崩心來廷攔占裡陌鄰長龍蹻鑪峯路徑螺栓盲翁扪鑰茅社茅廁秘而不洩明聰驅走散漢森疎神采煥發石麟試期拴馬樁天灸吐飯蜂翔偎貼慰問品曉示銷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