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明刑罰,整饬法度。《易·噬嗑》:“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亦作“ 明罰敕法 ”。《晉書·郭璞傳》:“陛下上承天意,下順物情,可因皇孫之慶,大赦天下。然後明罰敕法,以肅理官。”
“明罰勑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與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明”(明确)、“罰”(刑罰)、“勑”(同“敕”,整頓)、“法”(法度)組成,字面意為明确刑罰規定,整饬法律體系。其核心強調法律的嚴謹性與權威性,要求刑罰有明文依據,司法過程公正嚴明。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易經·噬嗑》:“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指古代君主通過完善刑罰制度來維護社會秩序。後《晉書·郭璞傳》沿用此語,建議君主“明罰敕法,以肅理官”,凸顯法律在治國中的規範作用。部分文獻中“勑”寫作“敕”,二者為異體字,含義相同。
曆史背景與社會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以法治國”的理念,主張通過公開透明的法律條文和嚴格執行的刑罰來約束行為、穩定社會。例如《晉書》提及在“大赦天下”後仍需強化法治,說明寬嚴相濟的治理思想。
現代啟示
現代語境下,該成語可引申為對法律體系完善性和執行力的要求,強調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原則,反對徇私枉法或法外特權。
注:成語發音存在差異,多數文獻标注為“míng fá lì fǎ”,但個别來源如注音為“míng fá lài fǎ”,建議以《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資料為準。
明罰勑法是指清朝雍正年間頒布的法令,用于規定查明罪行和處置罪犯的程式和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紹明罰勑法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明罰勑法指明了查明罪行和處置罪犯的法律程式和方法。
明罰勑法的部首拆分為“日”和“言”,筆畫數為14。
明罰勑法是由清朝雍正帝在他的統治時期頒布的。
明罰勑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明罰勑法」。
明罰勑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表示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需要進一步研究。
他被************,根據明罰勑法執行。
明罰、罰法、勑法等。
明察秋毫法、明目張膽法。
寬大處理法、寬刑罰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