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戎的意思、讨戎的詳細解釋
讨戎的解釋
征伐叛亂。 唐 崔緻遠 《請巡幸江淮第二表》:“則乃九州斧鉞,讨戎而齊願風驅;四海梯航,奉贄而必能雲集。”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專業解析
"讨戎"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軍事征伐活動,特指中原王朝對西北少數民族"戎"的軍事行動。該詞由"讨"與"戎"兩個語素構成:
- "讨"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治也",段玉裁注曰"凡言讨論、探讨皆謂理其事之是非",後引申為征伐、誅讨之意,《左傳·宣公二年》載"亡不越竟,反不讨賊"即用此義。
- "戎"作為古代部族稱謂,見于《詩經·小雅》"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指先秦時期活躍于西北地區的遊牧族群,《中國古代民族志》指出該部族與中原王朝存在長期軍事沖突。
從構詞法分析,"讨戎"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完整釋義應為"對戎族實施軍事征讨"。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記載王朝邊防戰事,如《後漢書·西羌傳》"宣王中興,乃命秦仲讨戎"即指周宣王時期對戎族的軍事行動。
權威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詩經》篇目數據庫(ctext.org)
網絡擴展解釋
“讨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讨戎”指征伐叛亂,尤其特指古代中原政權對北方戎族的軍事行動。其中:
- “讨”:意為征伐、讨伐;
- “戎”:原指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如西戎),後引申為叛亂勢力或敵對軍事力量。
二、曆史背景與擴展解釋
- 曆史背景
戎族是古代活躍于中國北方的民族,常侵擾中原地區,因此“讨戎”成為維護疆域穩定的重要軍事行動。
- 引申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也可比喻戰勝困難或對手,如唐代崔緻遠《請巡幸江淮第二表》中“讨戎而齊願風驅”,即以軍事行動象征凝聚力量、達成目标。
三、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描述平定叛亂或抵禦外族侵略的戰争(例:“九州斧钺,讨戎而齊願風驅”)。
- 現代比喻:雖較少直接使用,但可借指對抗強敵或解決重大挑戰(如商業競争、危機應對等)。
四、相關文獻
唐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請巡幸江淮第二表》的引用,印證其曆史語境中的權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史書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阿達卬給背包苯胺迸氣筆簪不相中場事赤緑沖口而出春冰辭客從賦道賀抵隙方且福克蘭群島高突更世瓜疇寒慘慘宏維寰土惠撫駕鵞降北交滙潔鮮狙候诳罔枯淚括取了如靈祜李鴉兒隆幹緑寳石明暗青襟情慮軟泥入赍濡愞三式畲民石瓠十惡不赦朔蓬束手待死四集私谒誦言談娘題牌通文達禮痛心拔腦蕪昧象恭徙處西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