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衡量評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或臧否當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 宋 葉適 《周君南仲墓志銘》:“名章偉著皆欲銓品,異聞逸傳皆欲論述。”
(2).猶選拔。《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銓品人倫,各盡其用。” 呂向 注:“各隨才而擢用之。”
"铨品"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複合詞,由"铨"和"品"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铨"本指衡量輕重的器具,《說文解字》釋為"衡也",引申為考核選拔官吏的行政程式;"品"則指區分等級,《廣韻》注為"等級也",合稱後特指古代對官員的考核評定制度。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職官文獻,《晉書·劉毅傳》載:"铨品者,準量人才之本也",表明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考核确定官員的任職資格與職位等級。唐代杜佑《通典·選舉志》詳細記載了铨品制度包含身(體貌)、言(言辭)、書(文筆)、判(決斷)四方面考核标準,這種選拔方式在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中仍有沿用記載。
從構詞法分析,"铨品"屬于聯合式合成詞,兩個語素在語義上互為補充,共同構成"考核評定"的完整概念。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仍是研究古代職官制度的重要術語。王力《古代漢語》指出,這類行政術語的構詞特點體現了古代中國"以考績定黜陟"的官僚體系特征。
“铨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衡量與品評
由“铨”(權衡、衡量)和“品”(品評、品質)組合而成,指通過權衡事物的優劣來辨别好壞,強調對人或事物的客觀評價。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提到“铨品前修之文”,即指對前人文章的品評。
選拔人才
引申為對人才的選拔任用,如《王文憲集序》中“铨品人倫,各盡其用”,意為根據才能選拔人才并合理任用。
“铨”字本義為衡量輕重,後衍生出選拔官吏的職能(如“铨衡”),進一步豐富了“铨品”的語義層次。
抱鑼别坊孛辘讒孽稱亂黨進丹镂盜夥方局防禦機制泛水蜚揚豐報粉米膚訴擱案隔山買老牛恭虔供輸郭泰巾皇漢兼業交绮嘉玩傑濟寂莫酒翁急響課殿枯槁客夔臯連複料敵若神盧女驢唇不對馬嘴碼目蟆子盟槃渺無蹤影秘本明密覓死劘滅墨西哥高原哦呵平林墝垤青鵻勤匮窮獨榮膺束囊松手眺覽蜿蜒微莖無賽獻納函小心歇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