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劉聰載記》載: 劉聰 将宮殿,廷尉 陳元達 谏阻。 聰 怒,欲斬之。 元達 抱樹大叫:“臣所言者,社稷之計也…… 朱雲 有雲:‘臣得與 龍逢 、 比幹 遊於地下足矣。’未審陛下何如主耳!”并以鎖鍊縛身于樹,左右曳之不動。 聰 怒終解,納其谏。後因以“鎖樹”指不畏死而盡忠進谏。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二折:“你們乾請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憂?那壁廂鎖樹的怕彎着手,這壁廂攀欄的攧破了頭。”
“鎖樹”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與忠谏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鎖樹”指冒死進谏、盡忠不屈的行為,常用來形容臣子為勸誡君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忠誠之舉。
這一詞語出自《晉書·劉聰載記》:十六國時期,前趙君主劉聰欲修建宮殿,大臣陳元達極力勸阻。劉聰大怒,命人将陳元達用鐵鍊鎖在樹上,但陳元達仍堅持谏言,最終劉聰被其忠誠打動,采納了建議。
元代馬緻遠在《漢宮秋》中曾用“鎖樹”暗喻忠臣氣節:“那壁廂鎖樹的怕彎着手,這壁廂攀欄的攧破了頭”。此句通過對比“鎖樹”與“攀欄”,凸顯了忠谏者的無畏精神。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鎖樹”解釋為“在樹上加鎖以保護財物”,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主流含義仍以曆史典故為準。
現代語境中,“鎖樹”可引申為堅持原則、不畏強權的态度,例如形容敢于提出批評意見的行為(需結合上下文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或相關曆史文獻來源。
《鎖樹》是一個名詞短語,指的是在樹上安裝鎖具,以防止其他人對樹木的破壞或盜伐。
《鎖樹》的拆分是“金”、“木”,其中,“金”作為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木”作為部首,表示與樹木相關。兩個部首合起來構成該詞的含義。
《鎖樹》共有9個筆畫。
《鎖樹》這個詞來源于農村山區,為了保護當地的樹木資源以及生态環境,人們開始使用鎖具來防止樹木被盜伐。
《鎖樹》(suǒ shù)
在古代,鎖樹在書面表達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鎖樹》這個詞是現代漢字流傳至今的用法,所以我們隻關注這個常見的現代寫法。
1. 為了保護樹木,他們在森林裡的每棵樹上都安裝了鎖樹。
2. 這片森林裡的鎖樹措施開始實施後,盜伐情況明顯減少了。
鎖具、樹木、防止、破壞、盜伐
保護樹木、防止樹木被破壞、防盜指定
自由砍伐樹木、不加鎖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