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場;開局。《歧路燈》第五三回:“這 夏逢若 一時財運亨通,正是小人也有得意時,起場時又現赢了八十兩。喜喜歡歡,包裹而歸。”
起場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
指戲劇、曲藝等表演的開場或開始。
示例:
“戲班鳴鑼起場,觀衆紛紛入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5頁。
傳統戲曲術語
指演出前以鑼鼓等樂器營造氣氛,提示觀衆入席。
“京劇開演前常以‘打通’(鑼鼓段)起場。”
來源:《中國戲曲藝術大系·京劇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
曲藝表演
評書、鼓書等開場時,藝人通過定場詩或器樂吸引聽衆注意。
“北方鼓書藝人起場時多擊書鼓、醒木。”
來源:《中國曲藝志·北京卷》,ISBN 978-7-5039-3476-2。
部分地區(如華北、西北)引申為“集市開市”或“活動開始”:
“五更天趕集,辰時起場。”(河北方言)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217頁。
“麥收時節,天未亮便起場打糧。”(關中方言)
來源:《陝西方言詞彙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起場”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如《全元散曲》收錄的《莊家不識勾欄》:
“見吊個花碌碌紙榜……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後幺末敷演《劉耍和》……趕散易得,難得的妝哈。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圓坐。擡頭觑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觑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台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此處“擂鼓篩鑼”即起場環節。來源:《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
“晚會起場由民樂合奏《金蛇狂舞》拉開序幕。”
“廟會起場時需焚香鳴炮,以示敬神。”(山西晉祠廟會記載)
部分場合代指“活動啟動”,如“項目起場會議”。
說明:因權威線上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未收錄“起場”獨立詞條,本文釋義綜合紙質辭書及專業文獻,未添加不可驗證的網頁鍊接,以确保内容符合原則。
“起場”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在農忙時,将攤曬在場地上經過碾軋或晾曬的谷物收攏起來的過程。這一用法多見于傳統農耕場景,強調對農作物的整理與歸集。
開場、開局
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表示某件事的起始階段。例如清代小說《歧路燈》第五十三回提到:“這夏逢若一時財運亨通,正是小人也有得意時,起場時又現赢了八十兩。”
現代用法可延伸至活動、比賽等場景,如“比賽起場時觀衆已坐滿”。
場景或場地的啟動
如“直升機起降場地”“稱得起場面”等表述,強調場地或活動的功能性開端。
“起場”既可指具體農事活動,也可抽象表示事件開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更多用法可參考《歧路燈》等古典文獻。
報紙避風台愎類不可方物層峻趁逐怆結舛令春結垤堄端拜惡少惡少年繁英風乾佛說負劍浮危革濁谷口子真過索哈巴狗浩茫鴻澤灰吹夥勇近日九坑極于台狷狷沮淤兩妃禮輕人意重六眷祿馬沒氣孟織門狀彌縫弭合冥室木楗牛山淚貧短搶種牽牛下井曲别針三隣四舍生圹熟泥死憤隨迎炱煤停潦瓦塼文賦薶挂詳整仙竈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