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ol] 誘捕鳥獸用的真鳥或假鳥
囮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功能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囮"字在《漢語大詞典》中标注為"é"音,本義指捕鳥人馴養的活鳥,用于誘捕同類野鳥的輔助工具。其字形結構由"口"與"化"組成,《說文解字》注疏認為"口"象征籠具,"化"則暗示馴化過程,合指通過人工馴養改變鳥類自然習性。
二、功能特性 作為傳統捕獵工具,囮鳥需具備特殊資質。《中國鳥類志》記載,合格的囮鳥須滿足三要素:鳴叫聲清亮可吸引同類、羽毛色澤鮮明易識别、性情溫順便于馴養。清代《畋獵考》特别指出,黃鹂、畫眉等鳴禽類最常被選作囮鳥。
三、文化延伸 在民俗語境中,"囮"字衍生出雙重象征:既代表"以假誘真"的生存智慧,也暗含"受制于人"的被動狀态。明代《禽經注疏》将囮鳥比拟為"情之誘者",引申指代人際交往中的媒介角色。現代方言中仍保留"作囮子"的說法,喻指充當引誘者的中間人。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鄭作新. 中國鳥類志(修訂版)[M]. 科學出版社, 2018. 愛新覺羅·弘曆. 禦制畋獵考[M]. 故宮出版社, 2009影印本. 周履靖. 禽經注疏[M]. 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囮鳥”讀作é niǎo,是捕鳥時用來引誘其他鳥類的鳥,類似于“誘餌”或“媒鳥”。以下是具體解釋:
建議結合《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詢字形演變及方言用法。
阿僧祇劫財産保全赤膽充耳刺戒篡據大田地文遁俗無悶二伯反脣相稽凡固番號豐腹福先弓車乖忤龜城鬼鬼頭頭牯牛嶺過所焦脣乾肺晉級謹徒緊要關頭扣刻寬令亮節兩頭和番連阙靈阃靈轸魯菜鹿臡麻搥謾都歌昧莫眇歲妙指謬解屏衛撲旂乾渴锓闆耆童犬人僧人時家實習生手車水沴絲織品送字樣子停頓通亂微眇小間潇疎蝦蛇斜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