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 清 洪楝園 《後南柯·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木石心腸”是漢語中形容人性情冷漠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像樹木和石頭般缺乏情感波動。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成語可追溯至明代天然癡叟《石點頭》的“如何鐵石打成心性,卻為花柔?莫非血肉身驅,絕無木石心腸”,生動展現了剛硬無情的特質。
從構詞法分析,“木”“石”作為自然界無生命體,暗喻情感凝固狀态;“心腸”則借人體器官代指思想情感。這種意象組合在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得到印證:“寶玉原是一種奇異的心,…若真認為林姑娘多心,這樣卻成了個‘木石心腸’的人”。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心理分析場景,如錢鐘書《圍城》中“他那木石心腸,竟不為莺聲燕語所動”的表述,精準刻畫人物性格特征。近義詞“鐵石心腸”更強調決絕态度,反義詞“菩薩心腸”則凸顯仁慈品性,三者構成漢語情感表達的完整譜系。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标注其書面語屬性,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考》指出,該成語演變自佛教典籍“心如木石”的禅宗思想,後經世俗化演變形成當代語義。
木石心腸(拼音:mù shí xīn cháng)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人心腸冷硬如木石,不為情感所動,常指人缺乏同情心或冷酷無情。其近義詞為「鐵石心腸」,反義詞為「心慈面軟」。
最早出自清代洪楝園的戲劇《後南柯·辭職》中“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一句,原指即使心腸如木石般堅硬的人也會被感動,後逐漸演變為強調冷酷無情的含義。
該成語強調極端的情感冷漠,但不同語境下可能隱含對比效果(如突顯後續的情感轉變)。需注意實際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來源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辭書。
凹答悲喪坌塺贲羊贲镛辯鬥擘絖猜情采甄車前子儲二春台刺兵的傳吊面犯忤風論海鹘害饑鶴使鴻立厚顔畫粥婚姻法膠革金畜旌簡靜正近觑就痊糾聽記住局詐客道空帷冷冷淡淡蓮菜離附柳亸莺嬌龍師麻列芒角驽筋蟠道鬅鬙劈初雀盲眼善世水丹睡香順風耳厮守讨說剸治退志頑橫武藝超群象舞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