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責的意思、克責的詳細解釋
克責的解釋
責備。《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雖内用克責,而不知所定。”《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八年》:“帝聞之,大驚,手詔深自克責,命停冊使。”《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母厲聲呵之曰:‘官事不治,若所為,豈大臣事耶!’ 拜珠 深自克責。”
嚴格責備。 漢 王充 《論衡·感虛》:“人形長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癉熱之病,深自剋責,猶不能愈,況以廣大之天,自有水旱之變, 湯 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誠,自責禱謝,安能得雨邪?”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其善政歸之於下,有不善輒自剋責,庶民愛敬之。”
詞語分解
- 克的解釋 克 (④剋) è 能夠:克勤克儉。 戰勝,攻下:攻克。克複(戰勝敵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剛。 嚴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單位或質量單位:一克等于
- 責的解釋 責 (責) é 分内應做的事:責任。盡責。負責。職責。專責。責無旁貸。 要求:責求。責令。責成。 指摘過失:責備。責怪。斥責。責罰。譴責。 質問,诘問:責問。責難。責讓。 舊指為了懲罰而打:鞭責。杖責
專業解析
“克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自我責備、自我歸咎。它強調個體對自身過失或不足進行深刻反思和嚴厲批評的内在過程。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結構、用法特征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克責”指嚴格地責備自己,将過錯或責任歸于自身,而非推诿于外。它包含“克制”(約束自身行為)與“責”(追究責任)的雙重含義,體現了一種内省、自律的道德要求。例如在反省時會說“深自克責”,意為深刻地進行自我批評。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 “克”:本義為“勝任”“完成”,引申為“克制”“約束”。在“克責”中取其“克制(自身)”之意,強調對内在言行的約束力。
- “責”:本義為“索取”“要求”,引申為“責備”“責任”。在“克責”中取其“責備”“歸咎”之意。
- 結構關系:動賓結構。“克”修飾“責”,意為“以克己(自我約束)的态度進行責備”,對象指向自身。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 書面語色彩濃厚:多用于正式文本、文學創作或嚴肅讨論中,口語中使用較少。
- 強調主觀能動性:行為主體主動發起,非受外界強迫。如“他并未推诿,而是主動克責”。
- 常與自省相關:多用于描述道德修養、過失反思場景。如“每日三省吾身,有過則克責”。
- 程度較深:相較于一般的“自責”,“克責”蘊含更強烈的内疚感和更嚴格的标準。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克責”的釋義為“責備自己”。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收錄了豐富的古今詞義及用例。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雖未單獨收錄“克責”詞條,但對“克”的“克制”義項(如“克己”)和“責”的“責備”義項(如“自責”)的解釋,為理解“克責”的複合含義提供了基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 古代文獻印證:該詞在古籍中亦有使用,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可見相關表述,印證其作為書面語詞的悠久曆史。來源:王夫之. 讀通鑒論[M]. 中華書局點校本.
五、示例應用
面對項目失誤,經理沒有指責團隊,而是深自克責,反思自己在決策和溝通上的疏漏。
“克責”是一個具有深厚道德内省色彩的書面詞彙,意指個體主動、嚴格地對自身過錯進行反省和歸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自律、修身的精神内涵。其理解需結合“克”的約束性與“責”的歸咎性雙重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
“克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zé,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自責與嚴格批評
該詞的核心含義是“責備”,且多指自我反省與批評。例如《後漢書》提到“雖内用克責,而不知所定”,描述人在面對問題時内心的自我問責。唐代《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因過失“深自克責”,體現君主對自身行為的嚴厲反思。
-
責任與擔當(引申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克服困難、承擔責任”的積極品質,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體現,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擴展解讀。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通過“克責”表現人物内心的矛盾與自我批評。
- 王充《論衡》:提到“深自克責,猶不能愈”,強調自責的嚴格程度。
- 元代《續資治通鑒》:官員因政務問題被母親呵斥後“深自克責”,體現自我反省的主動性。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高位者(如帝王、官員)或個體對自身過失的反思,常見于曆史記載或嚴肅語境中,帶有較強的書面色彩。
三、詞義辨析
- “克”與“責”的構成
“克”意為克服、約束,“責”指責任或責備,組合後更偏向“對自身責任的嚴格檢視”。
- 與現代用法的差異
現代語境中可能弱化其“自責”色彩,轉而強調責任感,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器蒡蓊菜跰足辨訂布劃參坐草律草衣木食春服岱宗大象口裡拔生牙得解燔炰風灣甘利拱柙孤文斷句宏峻環環互助角條稼事藉假據理劇社開枱魁卓嶺隘令箭螺呗買鹽猛擊瀎潏魔祟牛童馬走怕不道偏固破案頗僻洽暢洽通清涼宮窮君啟邑蜷曲鋭入詩艹實沈手模霜鹭説引酸杖塑料薄膜所驗窩癟無娒遐厲湘陵妃子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