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備。《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雖内用克責,而不知所定。”《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八年》:“帝聞之,大驚,手詔深自克責,命停冊使。”《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母厲聲呵之曰:‘官事不治,若所為,豈大臣事耶!’ 拜珠 深自克責。”
嚴格責備。 漢 王充 《論衡·感虛》:“人形長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癉熱之病,深自剋責,猶不能愈,況以廣大之天,自有水旱之變, 湯 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誠,自責禱謝,安能得雨邪?”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其善政歸之於下,有不善輒自剋責,庶民愛敬之。”
“克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zé,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自責與嚴格批評
該詞的核心含義是“責備”,且多指自我反省與批評。例如《後漢書》提到“雖内用克責,而不知所定”,描述人在面對問題時内心的自我問責。唐代《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因過失“深自克責”,體現君主對自身行為的嚴厲反思。
責任與擔當(引申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克服困難、承擔責任”的積極品質,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體現,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擴展解讀。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高位者(如帝王、官員)或個體對自身過失的反思,常見于曆史記載或嚴肅語境中,帶有較強的書面色彩。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等文獻。
克責(kè zé)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克”和“責”兩個字。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克”字部首是“兒”,總筆畫數為四。
“責”字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十。
2. 來源:
“克責”一詞由“克”和“責”兩個字組成。其中,“克”有制服、克制的意思,另外也可以表示反對;“責”有責任、責備的意思。
3. 繁體:
在繁體字中,“克責”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在字形的細節上有所變化,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責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一些變體,但基本上保持了現代寫法的形态。
5. 例句:
他以克責的态度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
公司對員工要求克責盡職,确保工作質量。
6. 組詞:
克己、克勤、克己奉公、克己複禮、克己奉公、責任、責無旁貸、責怪、責任心、責備
7. 近義詞:
克制、抑制、克己、擔當、盡責、負責
8. 反義詞:
放任、縱容、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