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郑玄 注:“物犹事也。”《左传·襄公三年》:“ 解狐 得举, 祁午 得位, 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明 宋濂 《送邓贯道还云阳序》:“《周官》之制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艺是也。”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而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
(2).三种物类。指豕、犬、鸡。《诗·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毛 传:“三物,豕、犬、鷄也。” 清 钱谦益 《吴德舆次东坡狱中寄子由韵,作丁丑纪闻诗,感而和之》:“孤身岂合投豺虎,三物何当诅犬鷄。”
(3).三种。《墨子·公孟》:“ 公孟子 谓 子墨子 曰:‘君子恭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鐘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子墨子 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三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源自《周礼·地官·大司徒》,指周代乡学教育内容:
《诗经·小雅·何人斯》 记载,指三种盟誓用动物:
《墨子·公孟》 中墨子与公孟子辩论时,用"三物"代指辩论涉及的三个层面,此处为泛指用法。
民间俗语中另有寓意(如枕头下放书籍、葫芦、钱币象征健康财富),属现代文化衍生义,与古典含义无直接关联。
注:以上释义综合自《周礼》《诗经》《墨子》等典籍及历代注疏,现代词典释义多基于这些原始文献。
《三物》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三种事物,或者三个物体。
它的部首为「⺡」,全拆分为「水」「木」「力」共9画。
《三物》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达物体特征和含义,例如「水」用波浪形表示水的形状,「木」用树形表示树木。而「力」则代表着力量和努力的意义。通过将这三个象形字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汉字「三物」。
在繁体字中,「三物」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笔画形状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三物」的形态也有一些变化。根据不同的书法风格和时代,字形会有略微的差异。但总体来说,「三物」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
一些使用「三物」的例句:
与「三物」相关的词汇:
总体来说,「三物」是一个包含三种事物或者三个物体的词语,它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也与「三物」的意义密切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