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快速;急切。《呂氏春秋·論威》:“凡兵欲急疾捷先……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穀》:“穫,不可不速,常以急疾為務。” 唐 白居易 《除李绛平章事制》:“況朕薄德,不逮先王,是用急疾於求賢,置之於左右。” 茅盾 《多角關系》十二:“他急疾地旋轉身去。”
(2).指緊要之事。《晉書·顧和傳》:“況今日艱難百王之弊,尚書令禮已過祥練,豈得聽不赴急疾而遂罔極之情乎!”
(3).謂性情褊急。《漢書·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 山陽 好為姦盜。” 顔師古 注:“急疾顓己,言性褊狹而自用。”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長沙太守汝南郅恽》:“ 汝南 , 楚 之界也,其俗急疾有氣決。”
急疾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層,核心含義均與“急促、緊迫”相關,但存在古今用法差異:
急
《說文解字》釋為“褊也”,本義指心胸狹窄引發的焦躁情緒,後引申為時間緊迫、行動迅速(如“急事”“急促”)。《康熙字典》引《增韻》:“急,迫也,切也,躁也。”
來源:《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疾
《說文》解作“病也”,本指疾病;因疾病發作迅猛,衍生出快速、猛烈 之義(如“疾馳”“疾風”)。《廣雅·釋诂》注:“疾,急也。”
來源:《說文解字》《廣雅》
作為複合詞,“急疾”在古籍中多表急速、匆忙 之意,強調動作或狀态的迅捷性:
《漢書·晁錯傳》載“急疾則人習騎射”,指“形勢緊迫時,人們便練習騎射”,此處“急疾”意為情勢緊急。
來源:《漢書》
當代用法更側重“緊急而劇烈”,如形容病情突發且兇險(“急疾發作”),或事态驟然升級(“風波急疾”)。《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急速;猛烈”。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語境 | 古代釋義 | 現代釋義 | 典型用例 |
---|---|---|---|
時間/動作 | 急速、匆忙 | 急速(書面化) | “馬蹄急疾如飛” |
事态/病情 | 情勢緊迫 | 突發且劇烈 | “突發急疾,救治不及” |
情緒 | 焦躁迫切(少用) | 罕用 | —— |
收錄“急疾”詞條,釋為“迅速;急切”,引《呂氏春秋·論威》例證:“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
強調其通“急急”,表匆忙緊迫貌,如《莊子·盜跖》“急疾強親,此謂五殃”。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急疾”是由同義語素“急”與“疾”複合而成的書面詞彙,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急促、迅猛”展開:
“急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快速、急切
指行動或狀态迅速、急促。例如《呂氏春秋·論威》提到“凡兵欲急疾捷先”,強調作戰需迅捷搶占先機。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穀》中也用“急疾為務”形容農事需快速完成。現代用法如“星流電激”形容速度極快。
緊要之事
表示關鍵或急需處理的事務。《晉書·顧和傳》提到“尚書令禮已過祥練,豈得聽不赴急疾”,指不能因私情耽誤緊要事務。
性情褊急
形容性格急躁、固執。《漢書·地理志下》記載沛楚地區“急疾颛己”,顔師古注解釋為性格偏狹自我;漢代應劭《風俗通》也提到汝南地區民風“急疾有氣決”。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白鱗抱素不處插翅難逃陳正字帶砺山河代序蕩秋千導管大題小做戥耗刁巧頓捽房植風頭巾港口高耿工業美術垢膩官鈔官符國聯瞽直好戰恨悔紅玉換個兒滑珠毀夷矯诏解恨吉普踦牂捐忿棄瑕羸豕了完僚采瀝溜鹿為馬率多蠻牌片許品竹調弦氣錘起功局泅兒偌大甥女審顧食火鷄私誓蘇黎世縮地經通氣孔啍啍王侯将相僞币象筆憢悍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