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點經費。 宋 惠演 《正定府龍興寺鑄銅像記》:“奄有封略不過千裡,所調租庸不豐邊備。校貫屢空於軍實,筭口莫濟於時須。”
“校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o guàn(注音:ㄒㄧㄠˋ ㄍㄨㄢˋ),其核心含義是核點經費,即核查、清點財政開支或物資。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和,“校貫”指對經費或物資進行核對、清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宋代惠演《正定府龍興寺鑄銅像記》提到:“校貫屢空於軍實”,意為反複核查軍需物資後發現匮乏。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財政或軍事管理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例如描述核查軍備、賦稅等場景。
注意差異
部分來源(如)提到“校正文章”的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詞典或文獻,可能為誤傳。
“校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為“核點經費”,而非現代常見的“校正”或“學校”相關用法。
校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校”和“貫”兩個字組成。
校字的部首是木,有6畫;貫字的部首是貝,有6畫。
校貫在古代指的是考官、監考官,主要負責監督考試情況和防止作弊。
繁體字為「校貫」。
古代漢字中,“校”字的寫法較為繁複,有時候會寫成“校”。而“貫”字在古時有時寫成“貫”。
他擔任了一次校貫的職務,嚴守考場紀律。
校長、校園、貫注、貫徹等。
檢查員、考官、監考官等。
考生、受考者、考試人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