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可以解饞的美食的谑稱。 清 王韬 《甕牖馀談·禁食蛙》:“食蛙令子多病。 粵 居災方,要宜少食,況煮者多以煎煠,加入辛辣,如抱薪救火,安能求益?講養生者勿視作濟饞都護也。”
“濟饞都護”是一個帶有诙諧色彩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是對“可以解饞的美食”的谑稱,常用于調侃或幽默語境中。例如清代王韬在《甕牖馀談·禁食蛙》中提到,辛辣烹饪的蛙肉雖能滿足口腹之欲,但養生者不應将其視為“濟饞都護”,即提醒勿貪圖美味而忽視健康。
詞語構成與發音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以戲谑方式形容誘人卻可能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或勸誡他人節制飲食。例如:“這道油炸小吃雖是濟饞都護,卻不宜多食。”
注意争議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貪得無厭的人”,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誤讀,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參考《甕牖馀談》及方言詞典。
濟饞都護是一個由5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它的意思是幫助滿足貪婪、貪饞的人的需要。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濟(水,氵)和饞(舌,讒)。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3畫和11畫。
濟饞都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見于明代李時中的《葵花寶典·金書解惑》一書中。這個詞語通過形象地描述了官場上那些欲望無止境、隻顧私欲的人。
在繁體字中,濟饞都護的寫法仍然是一樣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濟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描述為:小水流入井中稱為濟,用水以滿足百姓的需求。饞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描述為:本義為口水多。綜合起來,可以理解為通過滿足貪婪的人的需求來求得官職的意思。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饞字可能會像“飢”旁邊加上“口”的形狀。
以下是一個使用濟饞都護的例句:“他為了獲得晉升,不擇手段地濟饞都護,導緻他失去了道德底線。”
與濟饞都護相關的組詞有:濟世才、滿招損、都護府等。
與濟饞都護相近意義的詞語有:滿足私欲、谄媚、趨炎附勢。
與濟饞都護相反義的詞語有:廉潔、公正、克己奉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