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頌的意思、詩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頌的解釋

(1).頌揚功德的詩歌。一說,詩,指僅為徒歌之風、雅;頌,指樂章而兼有舞容者。《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 孔穎達 疏:“弦歌詩頌者,謂以琴瑟之弦,歌此詩頌也。”《漢書·佞幸傳·李延年》:“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 司馬相如 等作詩頌。 延年 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

(2).泛指詩歌。《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夫詩頌之作,有自來矣,或以吟詠情性,或以述德顯功。” 李善 注:“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參見“ 六義 ”。參閱 清 阮元 《揅經室一集·釋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頌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文體概念,源自《詩經》分類體系與禮樂文化傳統。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析,"詩"指具有韻律的文學體裁,《說文解字》定義為"志也,從言寺聲",強調言志抒情的本質;"頌"在《爾雅·釋樂》中解作"容也",特指宗廟祭祀時配合樂舞的贊歌。二者結合形成的"詩頌"概念,包含三重核心内涵:

一、文體學範疇指《詩經》中的"三頌"體系,即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祭祀樂歌。這類作品以四言句式為主,内容多歌頌先王功績,如《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展現的莊重典雅風格,其文本結構多采用重章疊唱形式以配合儀式流程(參考《毛詩正義》)。

二、文學功能層面具有"美盛德之形容"(《毛詩序》)的特性,既包含對自然神祇的禮贊,如《魯頌·駉》對駿馬的贊美;也涵蓋對人文功業的頌揚,如《商頌·殷武》記載的商代征伐史實。這種文體在漢代發展為賦頌并行的宮廷文學,如揚雄《趙充國頌》開創的紀功碑文範式。

三、審美形态方面呈現"頌惟典雅"(劉勰《文心雕龍》)的特征,語言風格莊重肅穆,韻律節奏舒緩凝重。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特别指出,頌體的聲韻組合需符合"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的禮樂規範,這種音律要求使其與風、雅形成明顯區隔。

在曆史流變中,詩頌文體深刻影響了後世頌贊文學的發展,從漢魏的廟堂樂章到唐宋的科舉試帖詩,均可見其文體基因的延續。清代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強調,正确理解詩頌的本義需回歸"聲容兼備"的原始語境,避免将其簡單等同于後世泛化的頌體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

“詩頌”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現代用法:

  1. 頌揚功德的詩歌
    源自《禮記·樂記》中“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指通過音樂和詩歌形式贊頌功德的文體。古代學者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詩”特指《詩經》中的“風”“雅”部分(無伴奏徒歌),而“頌”則是伴有樂舞的樂章(如《周頌》)。例如漢代司馬相如曾為祭祀活動創作詩頌(《漢書·佞幸傳》),現代則用于紀念活動,如“駐馬店市‘詩頌楊靖宇’活動”。

  2. 泛指詩歌的統稱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詩頌”可代指詩歌整體,如《文選》中“詩頌之作,有自來矣”強調詩歌的抒情與叙事功能。現代用法中,其含義與普通詩歌相近,如“柔風撫柳枝”這類抒情詩句也被歸入詩頌範疇。

該詞既包含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文體分類,也可作為詩歌的泛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熬日頭百辟刀半絲半縷版瓦鮑魚镔芬步量補足蹭躅策套朝奉超朗嗔惱沖天鶴佃農丁香頭敦辟鵽鸠犯色奮發高壓戈革割面革舟顧闳中寒栗铧犁郇公廚架鳌金钗換酒競奮金絲猿激肅口鉗曠宇跨竈淩霄花漫識明絢南庭拟效排定貧苦漆黑俅人屈沈日刻戎車缛節書不盡意數米量柴肆侈探梅钿窩托終玩兵黩武文從字順文縠無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