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問青紅皂白的意思、不問青紅皂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問青紅皂白的解釋

[confuse right and wrong] 見“不分清紅皂白”

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皂白,舉起鞭子就打。——《老殘遊記續集遺稿》

詳細解釋

不分皂白。《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不問青紅與白皂,一迷将奴胡厮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七回:“誰家不交,便将人捆回村公所,不問青紅皂白,按倒就是一頓軍棍馬棒。”參見“ 不分皂白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問青紅皂白”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來源

    • 最早出自清代劉鹗《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皂白,舉起鞭子就打。”
    • 另一出處為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描述巡捕作為原告時不經調查便懲辦被告的情節。
  2. 語法結構

    • 複句式成語,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描述武斷的行為。

示例與延伸


其他說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老殘遊記》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文,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問青紅皂白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指的是不管是非曲直、善惡美丑等各種情況,不加以辨别地一概不問。下面是關于不問青紅皂白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問青紅皂白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一口"、”革“、“目”和"白",分别對應着"口"、"皮"、"眼"和"白"四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來源: “不問青紅皂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這本小說中,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未嘗陷人于難,被至親以讒言陷于水火——至親之惡,銜冤無辜者,與殘害之人憑青紅皂白,遍人之口,莫之分辯。”這句話中的“青紅皂白”一詞被後人引用并發展成為一個成語。 繁體字: “不問青紅皂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不問青紅皂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不問青紅皂白”,它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對朋友的過錯從不計較,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幫助他們。 2. 在法庭上,法官應該公正無私,不問青紅皂白地判決案件。 組詞: 不問世俗、不問蒼生、不問曲直、不問是非等。 近義詞: 不分是非、不計較對錯。 反義詞: 挑剔選擇、嚴謹辨别。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