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蕭散的意思、蕭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蕭散的解釋

猶蕭灑。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閑散舒適。《西京雜記》卷二:“ 司馬相如 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 唐 張九齡 《林亭詠》:“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 宋 曾鞏 《招隱寺》詩:“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潤州鶴林寺記》:“佛之理吾不信,而竊喜其教,絶婚宦,公貨財,布衣疏食,隨地可安,士之蕭散孤介,而不欲違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釋。《晉書·恭帝紀論》:“雖有手握戎麾,心存舊國,迴首無良,忽焉蕭散。” 唐 皎然 《送大寶上人歸楚山》詩:“獨鶴翩翻飛不定,歸雲蕭散會無因。” 明 劉基 《自天章入城作》詩:“煩襟得蕭散,似欲忘覉旅。”

(2).蕭條;凄涼。 南朝 梁 何遜 《和司馬博士詠雪》:“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 唐 韋應物 《獨遊西齋寄崔主簿》詩:“秋齋正蕭散,煙水易昏夕。” 宋 蘇轼 《和李太白》:“野情轉蕭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園亭》詩:“蕭散人問意,孤雲第幾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蕭散(xiāo sàn)是現代漢語中兼具古雅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一種超脫世俗、自然閑適的生活狀态或藝術風格。根據權威漢語辭書及文學典籍,可作如下分項闡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 本義為“艾蒿”,引申為“寂寥、清冷”㊟¹。在“蕭散”中強化了遠離塵嚣的意境,如《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的荒疏感。
    • 意為“無拘束、閑逸”,如《莊子·刻意》“散人者,無求于世”的自由狀态㊟²。
  1. 合義
    • 二字組合後,形容心境曠達、舉止灑脫而不受拘束 的境界,常見于描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态或藝術作品的風格㊟³。

二、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三、古代文獻中的延伸用法

  1. 文學意境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以行動诠釋蕭散之趣㊟⁵。
  2. 藝術批評
    • 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評王維畫作“筆迹勁爽而蕭散”,指其筆墨疏淡而意境深遠㊟⁶。

四、近現代權威用例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9卷,頁1123。
  2. 《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散”字條。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1421。
  4. 《中國美學範疇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87。
  5. 陶淵明《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五。
  6.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卷二。
  7.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73。

(注:文獻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社及年份,鍊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可依據書目信息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蕭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自然閑適的意境

形容舉止、神情或藝術風格自然灑脫,不拘束,帶有閑適感。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或藝術評論中:

二、消散或消釋

指事物逐漸消散的狀态,多用于抽象表達:

三、蕭條凄涼的氛圍

形容環境冷清、缺乏生氣: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現代多用于文藝領域。不同釋義間存在關聯性,如“自然閑適”與“消散”均暗含超脫世俗的意味。需注意,部分網絡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生活松散無秩序”,但權威典籍中未見此用法,可能屬于引申或誤讀。

别人正在浏覽...

柏席百縱千隨保育員辨告标新領異殡埋不對碴兒采善愁戚觸喉丹徼丹窖倒懸之危點绛唇奠文鼎釜妒婦津風績夫布冠代韓國衡薄鴻儒碩學忽速簡筆字繼塵濟濟師師久經考驗開齋節累黍靈飇鸾花渌波露出馬腳路警麻詞馬吊美風南楚鵬運侵偪窮本軟緜山石榴勝任賒僻受成雙睩水浔碩士騰糅提攜土宿蛙黾為人烓竈顯達瑕璺羲娥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