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蕭灑。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閑散舒適。《西京雜記》卷二:“ 司馬相如 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 唐 張九齡 《林亭詠》:“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 宋 曾鞏 《招隱寺》詩:“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潤州鶴林寺記》:“佛之理吾不信,而竊喜其教,絶婚宦,公貨財,布衣疏食,隨地可安,士之蕭散孤介,而不欲違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釋。《晉書·恭帝紀論》:“雖有手握戎麾,心存舊國,迴首無良,忽焉蕭散。” 唐 皎然 《送大寶上人歸楚山》詩:“獨鶴翩翻飛不定,歸雲蕭散會無因。” 明 劉基 《自天章入城作》詩:“煩襟得蕭散,似欲忘覉旅。”
(2).蕭條;凄涼。 南朝 梁 何遜 《和司馬博士詠雪》:“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 唐 韋應物 《獨遊西齋寄崔主簿》詩:“秋齋正蕭散,煙水易昏夕。” 宋 蘇轼 《和李太白》:“野情轉蕭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園亭》詩:“蕭散人問意,孤雲第幾峰。”
“蕭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形容舉止、神情或藝術風格自然灑脫,不拘束,帶有閑適感。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或藝術評論中:
指事物逐漸消散的狀态,多用于抽象表達:
形容環境冷清、缺乏生氣: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現代多用于文藝領域。不同釋義間存在關聯性,如“自然閑適”與“消散”均暗含超脫世俗的意味。需注意,部分網絡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生活松散無秩序”,但權威典籍中未見此用法,可能屬于引申或誤讀。
《蕭散》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或狀态。它的意思是放縱不羁、不受拘束、糜爛或沉溺于享樂、放蕩不羁。
《蕭散》字由木字旁和散字旁組成,共有10個筆畫。
《蕭散》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于《廣韻》。在繁體字中,它寫作「蕭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蕭」的變體有「襓」和「驍」。而「散」的變體有「棎」。
1. 他的生活十分蕭散,整天遊手好閑。
2. 她的态度極為蕭散,不受任何束縛。
3. 學業上的失敗導緻他陷入了蕭散的生活。
組詞:蕭疏、蕭相、蕭索、蕭中、放蕩不羁。
近義詞:放縱、放蕩、放肆、放縱、不收斂。
反義詞:糾結、拘束、收拾、整齊、守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