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亡;死亡。《三國志·吳志·賀邵傳》:“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清 俞正燮 《貞女說》:“ 勤 遇病喪沒。”
“喪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喪沒”指滅亡或死亡,多用于描述國家、政權或個人的消亡。例如《三國志·吳志·賀邵傳》中“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即指國家滅亡後的屈辱狀态。
構詞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的解讀,屬于書面化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喪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失去或滅亡。
拆分部首和筆畫:喪(丨、田)沒(山、一)。
來源: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發展。它是由兩個音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合并而成。其中,喪是象形字,表示一種折傷的形狀,而沒則是指沉淪或溺水。
繁體:喪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保留了原本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非常有規律的,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喪的寫法為“亡”,沒的寫法為“冇”。隨着漢字的演變與發展,現代寫法開始成為主流。
例句:
1. 失去親人是一種巨大的喪沒。
2. 這座古城經曆了戰火摧毀,曆史文化喪沒無從考證。
組詞:喪失、喪心病狂、喪盡天良。
近義詞:失去、滅亡、毀滅。
反義詞:獲得、存活、富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