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觥録事 ”。
“觥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酒宴文化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觥録”是“觥録事”的簡稱,指古代飲酒時掌管酒令的人。這一角色在宴席中負責監督飲酒規則,确保酒令執行,類似現代聚會中的“酒司令”。
詞源與結構
文化背景
“觥”作為酒器常出現在詩詞中,如“杯觥交錯”形容宴飲的熱鬧場景。而“觥録事”的職責不僅限于倒酒,還需活躍氣氛,協調賓客互動,是古代社交禮儀的重要角色。
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觥録》(gōng lù)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是古代官員記錄宴會狀況的記事冊。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宴會文化,用于記錄宴會的酒量、酒品、各種宴會活動等細節。
《觥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一個是「言」字部首,另一個是「金」字部首。其中,「言」字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金」字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
《觥録》的總筆畫數為21畫。其中,「言」字部首有7畫,「金」字部首有8畫,而「觥」和「録」分别有3畫和2畫。
《觥録》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古代,宴會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而《觥録》則是宴會中記錄重要信息的工具。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發展為表示記錄宴會情況和酒量的特定詞語。
《觥録》這個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觥」字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但在字形上略有差異。古代的「觥」字,是由一個「人」字和一個「串」字組成,表示人們在宴會上用串起來的酒器喝酒。而「録」字則比較接近于其繁體寫法,在上面加上了「金」字部首。
1. 官府的《觥録》詳細記錄了這次盛大宴會的各個環節。
2. 他從《觥録》中獲悉了許多關于曆史名人的飲酒故事。
組詞:觥籃(gōng lán)、觥園(gōng yuán)。
近義詞:酒帖(jiǔ tiē)、筵譜(yán pǔ)。
反義詞:廟譜(miào pǔ)、樂譜(yuè p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