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館的意思、散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館的解釋

明 清 時翰林院設庶常館,新進士朝考得庶吉士資格者入館學習,三年期滿舉行考試後,成績優良者留館,授以編修、檢讨之職,其馀分發各部為給事中、禦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讨,次者出為給事、禦史,謂之散館。” 清 錢謙益 《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保谥貞敏梁公墓志銘》:“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請外,授工科給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 小珠 緣散館在即,不得同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館”是明清時期翰林院針對庶吉士的考核與任職制度,具體含義如下:

1.制度背景

明清科舉中,新科進士除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外,其餘通過朝考選拔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下屬的庶常館學習,為期三年。

2.考核與分配

三年學習期滿後,需參加“散館考試”:

3.曆史依據

該制度在《明史·選舉志》中有明确記載:“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讨,次者出為給事、禦史,謂之散館。” 清代文獻如錢謙益的墓志銘也提及相關案例,印證其延續性。

4.名稱來源

因庶吉士學習場所為“庶常館”,期滿後人員分流,故稱“散館”。這一制度既保障了翰林院的人才儲備,也為其他部門輸送了經過系統訓練的官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館的意思

散館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人們在卸下工作或學習的狀态後,從學校、辦公地點等地散開,各自回家或進行其他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由“⼀”和“立”組成,部首為⼀。

館:由“⻨”和“⻌”組成,部首為⻨。

散的總筆畫數為10畫,館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與繁體

散館是中國漢字的一個傳統詞彙,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在漢字繁體字中,散館的寫法為「散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用象形字描述的話,散館的古代寫法可以表示為“⼀⼢⼤⼥⼠。”

例句

1. 下午課程結束後,同學們紛紛散館,回到各自的家中。

2. 下班之後,員工們都散館了,隻剩下幾個加班加點的人。

組詞

散步、散夥、散會、散發、散漫。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離職、下課、下班。

反義詞:集中、開館、聚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