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館的意思、散館的詳細解釋
散館的解釋
明 清 時翰林院設庶常館,新進士朝考得庶吉士資格者入館學習,三年期滿舉行考試後,成績優良者留館,授以編修、檢讨之職,其馀分發各部為給事中、禦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讨,次者出為給事、禦史,謂之散館。” 清 錢謙益 《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保谥貞敏梁公墓志銘》:“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請外,授工科給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 小珠 緣散館在即,不得同行。”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館的解釋 館 (館) ǎ 招待賓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賓館。旅館。館舍。 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外交人員常駐的住所:大使館。領事館。 某些服務性商店的名稱:茶館。照相館。 一些文化工作場所:報館。博物館。文化館。館
專業解析
散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與清代科舉制度和職官制度相關。其核心含義指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新科進士中選拔出的優秀者,入翰林院學習)在規定的學習期滿(通常為三年)後,參加的甄别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庶吉士會被分派不同的官職,結束在翰林院的學習階段,故稱“散館”。
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
本義與制度背景:
- 在清代,新科進士經朝考後,部分優異者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下設的庶常館深造,由資深翰林官(如侍讀、侍講學士)擔任教習,學習滿文、漢文典籍及朝廷典章制度等,為期一般為三年。
- “散館”即指這個學習期滿、解散庶常館的過程。其核心環節是散館考試(或稱“禦試”、“大考”)。
- 考試内容通常包括詩、賦、時文、論策等,由皇帝欽定或大臣主持,旨在考核庶吉士的學識和能力。
-
結果與去向:
- 散館考試的成績是決定庶吉士未來仕途的關鍵。考試結果通常分為三等:
- 優等(高等): 留任翰林院,授以編修或檢讨之職,成為正式的翰林官,這是最清貴、晉升前景最好的出路。
- 中等: 分配至中央各部院(如六部、都察院等)任主事等職,或外放為知縣等地方官。
- 次等(劣等): 可能被革職,或僅以低級官職任用,這種情況較為少見。
- 因此,“散館”标志着庶吉士身份的終結和正式官職的授予,是翰林院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中的重要環節。
-
引申與擴展:
- 在現代漢語中,“散館”一詞已非常用,主要用于描述清代特定的曆史制度。有時在學術讨論或曆史語境中,也可泛指結束集中學習或培訓,學員根據考核結果分派工作的過程,但此用法較少見。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該權威辭書對清代職官、科舉制度有詳細詞條解釋,明确記載了“散館”作為庶吉士學習期滿考試授職的制度。 [注:此為權威出版物,無直接公開鍊接,可查閱圖書館或專業數據庫]
-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商衍鎏著,中華書局): 作者為清代最後一科探花,此書是研究清代科舉制度的經典著作,對庶吉士選拔、培養及散館考試、授職有詳盡描述。 [注:此為權威學術著作]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文史典故的大型辭書,《辭源》對“散館”一詞有基于曆史文獻的準确釋義。 [注:此為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散館”是明清時期翰林院針對庶吉士的考核與任職制度,具體含義如下:
1.制度背景
明清科舉中,新科進士除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外,其餘通過朝考選拔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下屬的庶常館學習,為期三年。
2.考核與分配
三年學習期滿後,需參加“散館考試”:
- 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院,二甲進士授編修,三甲進士授檢讨(稱為“留館”)。
- 次等者:分發至六部擔任給事中、禦史、主事等職,或外派為地方州縣官。
3.曆史依據
該制度在《明史·選舉志》中有明确記載:“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讨,次者出為給事、禦史,謂之散館。” 清代文獻如錢謙益的墓志銘也提及相關案例,印證其延續性。
4.名稱來源
因庶吉士學習場所為“庶常館”,期滿後人員分流,故稱“散館”。這一制度既保障了翰林院的人才儲備,也為其他部門輸送了經過系統訓練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
愛迹骯髒氣阿丈長訣襯絨扯天扯地踹蹬怆天呼地淳熬倒身阏蓬峨然風茄梗化各抒所見工人周刊搆火孤伶含憤慌亂化學性質畫獄牢江腹奬挹兼且獧佻劇黠克龛匡教榔梅立地金剛劉阮籠餅馬磨沒本錢生意茗舌皿器謬采虛譽赧容盆栽偏向情曲蹊跷毵毵煞認設都生物工程衰困絲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韬樹天候跳磴痛癢脫灑畏匡甕天之見詳敏仙芽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