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清 钱谦益 《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贞敏梁公墓志铭》:“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请外,授工科给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 小珠 缘散馆在即,不得同行。”
“散馆”是明清时期翰林院针对庶吉士的考核与任职制度,具体含义如下:
明清科举中,新科进士除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外,其余通过朝考选拔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下属的庶常馆学习,为期三年。
三年学习期满后,需参加“散馆考试”:
该制度在《明史·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清代文献如钱谦益的墓志铭也提及相关案例,印证其延续性。
因庶吉士学习场所为“庶常馆”,期满后人员分流,故称“散馆”。这一制度既保障了翰林院的人才储备,也为其他部门输送了经过系统训练的官员。
散馆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人们在卸下工作或学习的状态后,从学校、办公地点等地散开,各自回家或进行其他活动。
散:由“⼀”和“立”组成,部首为⼀。
馆:由“⻨”和“⻌”组成,部首为⻨。
散的总笔画数为10画,馆的总笔画数为15画。
散馆是中国汉字的一个传统词汇,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在汉字繁体字中,散馆的写法为「散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用象形字描述的话,散馆的古代写法可以表示为“⼀⼢⼤⼥⼠。”
1. 下午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散馆,回到各自的家中。
2. 下班之后,员工们都散馆了,只剩下几个加班加点的人。
散步、散伙、散会、散发、散漫。
近义词:离职、下课、下班。
反义词:集中、开馆、聚集。
埃雾暗中作梗败面宝饵比卯呈禀错认水蹈躧风赋风调福音堂诟责挂火故俦号呶呵砚怀二火旗娇滴滴结冰句容器夸诧老马识途羸毁路程碑马耳春风毛皂蝞道眉尖眼尾俛仰木叶浓醇派数顷刻酒权光鬈须阙事人门戎华如出一辙三辅三笠辞三三五五手挥目送手面水荡帨帉殊心送房探春贪彊通皮突驰讬财危患危羸侠肠下面消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