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馆的意思、散馆的详细解释
散馆的解释
明 清 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清 钱谦益 《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贞敏梁公墓志铭》:“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请外,授工科给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 小珠 缘散馆在即,不得同行。”
词语分解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 馆的解释 馆 (館) ǎ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馆。旅馆。馆舍。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馆。领事馆。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馆。照相馆。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馆。博物馆。文化馆。馆
专业解析
散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与清代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相关。其核心含义指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新科进士中选拔出的优秀者,入翰林院学习)在规定的学习期满(通常为三年)后,参加的甄别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庶吉士会被分派不同的官职,结束在翰林院的学习阶段,故称“散馆”。
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
本义与制度背景:
- 在清代,新科进士经朝考后,部分优异者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下设的庶常馆深造,由资深翰林官(如侍读、侍讲学士)担任教习,学习满文、汉文典籍及朝廷典章制度等,为期一般为三年。
- “散馆”即指这个学习期满、解散庶常馆的过程。其核心环节是散馆考试(或称“御试”、“大考”)。
- 考试内容通常包括诗、赋、时文、论策等,由皇帝钦定或大臣主持,旨在考核庶吉士的学识和能力。
-
结果与去向:
- 散馆考试的成绩是决定庶吉士未来仕途的关键。考试结果通常分为三等:
- 优等(高等): 留任翰林院,授以编修或检讨之职,成为正式的翰林官,这是最清贵、晋升前景最好的出路。
- 中等: 分配至中央各部院(如六部、都察院等)任主事等职,或外放为知县等地方官。
- 次等(劣等): 可能被革职,或仅以低级官职任用,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 因此,“散馆”标志着庶吉士身份的终结和正式官职的授予,是翰林院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
引申与扩展:
- 在现代汉语中,“散馆”一词已非常用,主要用于描述清代特定的历史制度。有时在学术讨论或历史语境中,也可泛指结束集中学习或培训,学员根据考核结果分派工作的过程,但此用法较少见。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该权威辞书对清代职官、科举制度有详细词条解释,明确记载了“散馆”作为庶吉士学习期满考试授职的制度。 [注:此为权威出版物,无直接公开链接,可查阅图书馆或专业数据库]
-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中华书局): 作者为清代最后一科探花,此书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的经典著作,对庶吉士选拔、培养及散馆考试、授职有详尽描述。 [注:此为权威学术著作]
- 《辞源》(商务印书馆): 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文史典故的大型辞书,《辞源》对“散馆”一词有基于历史文献的准确释义。 [注:此为权威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散馆”是明清时期翰林院针对庶吉士的考核与任职制度,具体含义如下:
1.制度背景
明清科举中,新科进士除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外,其余通过朝考选拔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下属的庶常馆学习,为期三年。
2.考核与分配
三年学习期满后,需参加“散馆考试”:
- 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院,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进士授检讨(称为“留馆”)。
- 次等者:分发至六部担任给事中、御史、主事等职,或外派为地方州县官。
3.历史依据
该制度在《明史·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清代文献如钱谦益的墓志铭也提及相关案例,印证其延续性。
4.名称来源
因庶吉士学习场所为“庶常馆”,期满后人员分流,故称“散馆”。这一制度既保障了翰林院的人才储备,也为其他部门输送了经过系统训练的官员。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及尔八纪板门颁首杯柈不度参综成轴舛杂大醮诞诳道不掇遗打脱冒得死纷剧高眼鳏老管响滚边故事影片合抱进奉门户矜量妓人居大不易麇骇雉伏剧月开阔眼界空华外道老扈黎赤林海浏滥陋劣门旗旁搜博采潘岳髩掊敛企管青城山青缃启足然故忍酷世度失心是用双生子水嘴唆犯素尚谭鑫培缇麾头达推聋装哑托尔斯泰文宣消售谢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