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dd;queer] 奇怪,可疑
宋江見了這個大漢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趕出茶坊來,跟着那漢走。——《水浒全傳》
亦作“ 蹊蹻 ”。1.奇怪;可疑。《朱子語類》卷二六:“仁者之過,隻是理會事錯了,無甚蹊蹺。”《水浒傳》第二十回:“ 宋江 見了這個大漢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趕出茶房來,跟着那漢走。” 明 陸采 《懷香記·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畫堂終日把臀搖。”《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誰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盡這許多。”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其實,便是這鐘樓,也何嘗不造得蹊跷。”
(2).花樣;奧妙。 清 李漁 《奈何天·調美》:“怕他臨去弄蹊蹺,準備着毛拳叫他吃頓飽。” 沙汀 《一個秋天晚上》:“起初,他頗擔心那個老實人發覺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為他的坦白善良自慚起來。”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章:“ 秀蘭 見她隻笑不開口,覺得話裡一定有蹊跷。”
(3).不平正。《挂枝兒·送别》附 明 丘田叔 《送别》:“那磚兒自塊塊方正平實得好,那瓦兒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蹊跷”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核心含義
發音與結構
詞性與搭配
例句參考
“蹊跷”既保留了對物理狀态(不平)的描述,又擴展至抽象層面的“可疑”或“隱含奧妙”。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他神色蹊跷”(可疑)與“機關設計蹊跷”(巧妙)的差異。
《蹊跷》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事情異常,情況奇怪。
《蹊跷》由“足”和“〔奚〕”組成,部首為足。
部首足的筆畫數為七畫。
《蹊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經典文獻《淮南子》。在其中的一則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韓春的人,他與一位窮人結為朋友。一天,韓春帶着一簍菜過河,河水忽然漲起,他的窮朋友想過河看望他,卻發現河水早已恢複平靜。這個故事中的情況異常、奇怪,就形容為“蹊跷”。
《蹊跷》的繁體字為「蹊跷」。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蹊跷》可以寫作「蹊蹭」。
1. 這個事件發生的情況實在太蹊跷了,我無法理解。
2.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讓人感到蹊跷,讓人難以捉摸。
蹊跷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蹊跷之謎
2. 蹊跷的事情
3. 蹊跷奇怪
蹊跷的近義詞包括:
1. 奇怪
2. 異常
3. 古怪
蹊跷的反義詞可以是:
1. 正常
2. 平常
3. 常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