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蹊跷的意思、蹊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蹊跷的解釋

[odd;queer] 奇怪,可疑

宋江見了這個大漢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趕出茶坊來,跟着那漢走。——《水浒全傳》

詳細解釋

亦作“ 蹊蹻 ”。1.奇怪;可疑。《朱子語類》卷二六:“仁者之過,隻是理會事錯了,無甚蹊蹺。”《水浒傳》第二十回:“ 宋江 見了這個大漢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趕出茶房來,跟着那漢走。” 明 陸采 《懷香記·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畫堂終日把臀搖。”《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誰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盡這許多。”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其實,便是這鐘樓,也何嘗不造得蹊跷。”

(2).花樣;奧妙。 清 李漁 《奈何天·調美》:“怕他臨去弄蹊蹺,準備着毛拳叫他吃頓飽。” 沙汀 《一個秋天晚上》:“起初,他頗擔心那個老實人發覺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為他的坦白善良自慚起來。”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章:“ 秀蘭 見她隻笑不開口,覺得話裡一定有蹊跷。”

(3).不平正。《挂枝兒·送别》附 明 丘田叔 《送别》:“那磚兒自塊塊方正平實得好,那瓦兒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蹊跷”是現代漢語中表示事物反常或令人費解的形容詞,讀音為qī qiāo(陰平、輕聲)。該詞由“蹊”與“跷”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屬于聯合式合成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奇怪;可疑”,特指那些違反常理、難以用普通邏輯解釋的現象。

從構詞法分析,“蹊”本義指田間小路,《說文解字》訓作“徑也”,後引申為“門徑”;“跷”則有“舉足”之意,《廣雅》釋為“舉也”。二字組合後,通過隱喻機制形成新義,強調事物發展偏離正常軌道,如同行走時突然改變步伐軌迹般令人困惑。

在語義層面,該詞包含三層内涵:①現象與預期的明顯偏差(如《水浒傳》第二十回“隻見宋押司步行,那裡見得蹊跷”);②隱含潛在風險(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恐有蹊跷在裡頭”);③需要深入探究的特性(如老舍《柳家大院》中“我總疑心這裡邊有蹊跷”)。《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其多用于描述“暗中進行的可疑行為”。

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顯示,該詞在當代語用中呈現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口語化程度較高,常見于日常對話場景;二是多與否定詞連用構成雙重否定,如“這事不無蹊跷”,通過否定之否定強化懷疑語氣。

網絡擴展解釋

“蹊跷”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 指事情奇怪可疑,常帶有不合常理或難以理解的色彩(如:這件事很蹊跷)。
    • 也可表示不平正的狀态(原義),或暗含花樣、奧妙(如:其中必有蹊跷)。
  2. 發音與結構

    • 拼音為qī qiao(“蹊”單字讀xī,但組詞時讀qī;“跷”輕聲)。
    • 由“蹊”(小路)和“跷”(翹起)組成,原指道路高低不平,後引申為抽象意義的“可疑”。

二、詞源演變

  1. 本義溯源
    • “蹊”源自《說文解字》的“徑也”,指人踩出的小路;“跷”本義為“足剌(翹起)”,組合後最初形容路徑不平。
  2. 引申擴展
    • 宋代《朱子語類》首次将“蹊跷”用于描述事物“無甚蹊跷”(指無異常),後逐漸演變為表示奇怪或隱藏玄機。

三、用法與示例

  1. 詞性與搭配

    • 形容詞,可作謂語(如:此事蹊跷)、定語(如:蹊跷的現象)。
    • 常與“事情”“行為”等名詞搭配,或用于“别有蹊跷”“來得蹊跷”等短語。
  2. 例句參考

    • 《水浒全傳》:“宋江見那漢走得蹊跷,慌忙跟去。”
    • 現代用例:“實驗結果蹊跷,需進一步驗證。”

四、近義與反義


“蹊跷”既保留了對物理狀态(不平)的描述,又擴展至抽象層面的“可疑”或“隱含奧妙”。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他神色蹊跷”(可疑)與“機關設計蹊跷”(巧妙)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案部不大點裁琢昌蒲葅成資黜刺蹙偪大具大前兒點紙畫字低估東聲西擊幡戟非夫飛構飛矢風蟲風雲氣負疾趕明個個把後虞惠心徦狄賤婢教案捷譏碣子疾據刊職兩司廉聲寥若晨星纚笄慢要眉下添眉滅絶木紅色濃妝判然平脊千奇百怪鵲反鸾驚穰田人家上皇上齊宿疹天宮銅藍帏幙五鳳五分鐘熱度杇墁霞錯相見歡享用顯親揚名小顆顆曉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