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裳的意思、下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裳的解釋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方言》第四“繞袊謂之帬” 晉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東通言下裳。” 唐 韓偓 《晝寝》詩:“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 宋 孔平仲 《君住》詩:“哀哉中截錦繡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張甯 《方洲雜言》:“ 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歸,抵家天色盡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下裳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一種下身穿着的衣物,多指裙裝,具有以下特點:

  1. 基本定義
    下裳指下身穿的服裝,古代多指裙子,與上衣(襦、襖等)共同構成“上衣下裳”制。其名稱在《方言》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如晉代郭璞注“江東通言下裳”。

  2. 曆史演變與形制

    • 漢代至唐代,下裳常與上衣搭配,如唐代韓偓《晝寝》詩提到“解衣惟見下裳紅”,宋代孔平仲詩中也有“上襦下裳各一半”的描述。
    • 唐代流行的“襦裙”即屬此類,初唐延續上衣下裳傳統,後逐漸發展出衣裳連屬的深衣等形制。
  3. 文化意義
    下裳是古代服飾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分體式”穿衣傳統。明代張甯《方洲雜言》等文獻中仍可見其使用記載。需注意,現代“唐裝”多指中國風格服飾,與古代下裳含義不同。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裳

下裳是一個漢語詞語,一般指的是古代男性穿的下身衣裳。下裳由以下部首和筆畫組成:

部首:衣(衣服)

筆畫:8畫

下裳來源于古代漢語,指的是男性下身穿戴,通常是指在腰部以下的褲子或裙子。它是由“下”和“裳”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下”表示的是位置在上面的事物,而“裳”則指的是古代的衣裳。

下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下裳”,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下裳的古代漢字寫法為“下裳”,沒有太多的變化。這個詞在當時的文獻中并不常見,因為在古代,人們更傾向于使用“裙”或“褲”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穿着一條華麗的繡花下裳。

2. 這件古代下裳是由真絲制成的。

下裳不常見于現代漢語,而更常用的詞語是“褲子”和“裙子”。下裳的近義詞是“褲子”和“裙子”,因為它們都是指穿在下身的服裝。而下裳的反義詞則可以是“上衣”,因為“上衣”指的是穿在上半身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