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稱的意思、無稱的詳細解釋
無稱的解釋
無可稱述或稱贊。《戰國策·齊策六》:“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疾泯沒之無稱,感朝聞之弘訓。”《三國志·蜀志·姜維傳》“ 傅僉 格鬭而死” 裴松之 注引《蜀記》:“ 蔣舒 為 武興 督,在事無稱。” 宋 樓鑰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詩:“硬黃極摹寫, 唐 人若無稱。”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網絡擴展解釋
“無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ú chēng(或wú chēnɡ,不同來源注音略有差異),其核心含義為“無可稱述或稱贊”,即沒有值得特别提及或贊揚的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解析:由“無”(沒有)和“稱”(稱述、稱贊)組成,字面意義為“沒有可以稱道之處”。
- 引申義: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突出的優點或事迹,既無值得批評的明顯缺陷,也無值得褒揚的顯著成就,處于一種平淡無奇的狀态。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戰國策·齊策六》:提到“功廢名滅,後世無稱”,指功業湮滅、名聲不存,後世無人稱道。
-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裴松之注引《蜀記》評價蔣舒“在事無稱”,指其任職期間沒有顯著政績。
- 宋代樓鑰詩句:“硬黃極摹寫,唐人若無稱”,形容唐代書法雖精妙卻未被充分贊譽。
3.實際語境中的用法
- 例句(來自):
- “隗嚣雖無稱王稱帝的政治野心,卻有長期盤踞涼州的打算。”
- “徐榮用兵之妙,千載之下無稱之者甚歎服之。”
兩例均強調“無稱”對象在特定方面缺乏被廣泛認可的表現。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平庸無奇、默默無聞。
- 反義詞:卓爾不群、功勳卓著。
5.使用建議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評價或曆史叙述,如人物評傳、功過分析等。
- 語氣特點:偏向中性,但隱含一定程度的否定或惋惜。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如《戰國策》《三國志》等)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稱
無稱是一個表示無名、沒有稱號的詞彙。它由「無」和「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的部首是「無」(bù), 它是一個獨體字,筆畫數為4。而「稱」的部首是「禾」(hé), 它有8劃。
來源
「無稱」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論語》中的一句話:“無稱我多愁”。意思是沒有人給予我稱號,我非常憂愁。後來,這個詞就逐漸被使用,并廣泛用于表達沒有名號、沒有稱號的狀态。
繁體
「無稱」在繁體中寫作「無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無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文獻和版本,可以出現「無稱」、「無恥」或者「無尺」等寫法。
例句
1. 他是一個無稱的英雄,默默無名地為社區做出了衆多貢獻。
2. 這位藝術家拒絕了各種獎項和榮耀,始終保持無稱的姿态。
組詞
無名、無名氏、無名之輩、無名英雄
近義詞
無名、名不見經傳、默默無聞
反義詞
有名、有稱、名震一時、嶄露頭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