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使,假如,如果。《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國而哀之?” 唐 李鹹用 《贈來進士鵬》詩:“若使無良遇,虛言有至公。”《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皆賴丈人提攜;若使當日困窮旅店,沒人救濟,早已填了丘壑,怎能勾此身榮貴?”
“若使”是一個漢語連詞,通常用于表示假設或條件,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假使”。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例證:
現代用法:
“若使”是一個表假設的連詞,語義與“如果”相近,但更具古典色彩。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假設條件引出後續結論,適用于文學、學術及正式表達場景。
《若使》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如果”或“假如”。
《若使》這個詞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編號是140。
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若使》一詞起源于《紅樓夢》,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五十回:“若使面有微陽色,雲泥雪鳳生不成。”意味着如果有微陽的顔色,那麼泥雪造就的鳳凰就無法成為普通鳥兒的美喻。
《若使》的繁體字為「若使」,在繁體字中,它的書寫更加複雜,但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在古時候,若使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若使的寫法為「若」 作“Ruo/ruò”。在古代用法上,《若使》有時會被拆分為兩個詞,如“雖若”或“但使”,用來引導條件或假設。
1. 若使我畫中人成了現實,那該有多好啊。
2. 若使明天下雨,我們就得推遲郊遊計劃。
《若使》不常與其他詞彙結合成組詞,在句子中一般單獨使用。
與《若使》相近義的詞彙有:如果、假若、倘若。
目前,我未找到與《若使》相反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