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令人難食之物。三鬥,極言其多。《舊唐書·屈突通傳》:“時 通 弟 蓋 為 長安 令,亦以嚴整知名。時人為之語曰:‘寧食三鬥艾,不見 屈突蓋 ;寧服三鬥蔥,不逢 屈突通 。’” 宋 王庭珪 《李仲孫佩軒》詩:“我思軒中人,免食三鬥艾。夢寐欲見之,一往清鼻界。”
“三鬥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三鬥艾”字面指“三鬥量的艾草”,實際喻指令人難以下咽或難以忍受的事物。“三鬥”是誇張表述,強調數量多或程度深,而“艾”因味苦,象征苦澀、難以接受之物。
典故來源
該詞源自《舊唐書·屈突通傳》中的民間俗語:“甯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甯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其中屈突蓋、屈突通兄弟以執法嚴苛著稱,百姓以此語表達對二人嚴厲作風的忌憚,将“三鬥艾”比作嚴酷的處境。
用法與引申
相關詞彙
類似表達還有“三鬥蔥”“三鬥塵”等,均以誇張的“三鬥”強化事物難以承受的特性。
該詞最初以“難食之物”比喻嚴苛的官員或環境,後泛用于表達對困難、苦澀處境的回避态度。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将其引申為“工作勤奮”(如),但權威文獻及典故均不支持此說法。
《三鬥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心志堅定,立場穩定,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堅持下來。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堅定的意志和毅力,不輕易放棄的精神。
《三鬥艾》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糸”和“艮”,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5畫和6畫。
《三鬥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雍伯》中的一句話:“吉甫作《大車》,三鬥艾。作《搏牛》,三鬥方。”這句話中的“三鬥艾”意味着以勤奮的精神和堅毅的意志去完成任務。
《三鬥艾》的繁體字為「三鬥艾」。
《三鬥艾》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參鬥艾」。
她一直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真是個典型的《三鬥艾》。
勤奮鬼、奮鬥精神、堅持不懈、意志堅定等。
不屈不撓、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永不放棄。
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原地踏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