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點的意思、三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點的解釋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禦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堕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體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借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系,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遊三點外,争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點”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一、時間概念(最常見)

指一天中的下午三點鐘,即15:00。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3頁。


二、幾何概念

指空間中或平面上不共線的三個點,構成幾何圖形的基礎元素。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876頁。


三、抽象概括用法

表示少量但關鍵的條目或方位,常用于總結性表述(如“重點有三”)。

例:會議内容可概括為三點:計劃、執行、反饋。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第102頁。


四、特殊領域術語

  1. 文胸尺碼:表示下胸圍與罩杯深度的差值(如75B中的“B”對應三點)。
  2. 書法術語:指漢字筆畫中的“頓點”組合(如“氵”旁)。

    來源:《辭海》(第七版)第1985頁。


引用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機構出版的詞典,具體内容可查閱實體書籍或官方線上版本(如《現代漢語詞典》網絡版)。不同語境中“三點”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表述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

“三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一、古代計時單位

  1. 時間劃分
    古代将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每更再細分為三個“點”。例如:

    • “五更三點”指淩晨3點左右(即第五更的第三點)。
    • 唐代杜甫《至日遣興》詩提到“五更三點入鵷行”,李商隱《夜半》詩也以“三更三點”描述深夜。
  2. 夜禁制度
    元代《元史》記載“一更三點”禁止出行,“五更三點”解除宵禁,說明其作為時間節點的社會管理作用。


二、佛教文化符號

  1. 文字起源
    源自古印度婆羅謎字母“i”的書寫形式,最初為三個不縱不橫的點,後在吐火羅語中演變為三個“C”形符號。

  2. 宗教象征
    佛教借其三角關系比喻核心教義:

    • 《涅槃經》中的“三德”:法身德(本體)、般若德(智慧)、解脫德(超越)。
    • 天台宗引申為“空、假、中”三谛,表達對世界本質的認知。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三點”多指具體時間(如15:00),但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含義仍見于文獻與宗教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敦煌變文集》或佛教經典相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而不傷白浪掀天百鍊鏡白頭疊雪百尹标賞彼人不須不止螬蛴測癞成資塵域錯訛丹洞啖說等住回帝功額蹙心痛惡哏哏芳蔬園丐閑弓鞬矔習軌蹈沽酒禍祟見任借宮進售決了口惛苦箴牢飯碗連班臉膛李托塔陋拙馬馱皮毱迫窄愆乏三戶亡秦少昊設或聖制神竦心惕死喪私樹素浄踏藕同出一轍王雎晩老子危法五涼無倚無靠先神小辨消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