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哀而不傷的意思、哀而不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哀而不傷的解釋

[be sentimental but not mawkish;pathetic sentiments not carried to the extreme;deeply felt but not sentimental] 精神上煩惱或憂慮但不至于傷害身心

詳細解釋

謂悲傷而不過分。儒家詩教的重要命題。指詩歌、音樂不失中和之美。《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何晏 集解:“ 孔 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朱熹 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亦謂貌似悲哀而實不傷心。《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何晏 集解:“ 孔 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朱熹 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爵 與 王惠 哭做一團,四個婦人也陪出了哀而不傷的眼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哀而不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情感表達雖有哀愁卻不至于過度悲傷,強調情感的中和與節制。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化内涵角度分述:


一、本義解析

  1. 情感節制

    指表達哀痛時保持適度,不沉溺于過度悲傷。《漢語大詞典》釋為:"形容感情有節制,悲哀而不過分傷心"(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1版)。

    出處:

    源自《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來源:中華書局《論語譯注》)。孔子以此評價《詩經·關雎》的情感表達合乎禮制。

  2. 儒家美學觀

    體現儒家"中庸"思想,主張情感宣洩需符合倫理規範。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此概念反映了古代文藝"溫柔敦厚"的美學标準(來源:三聯書店《經典常談》)。


二、引申義與現代表達

  1. 文藝批評标準

    用于評價文學、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如悲劇作品應引發共情而非絕望。王國維《人間詞話》以"哀而不傷"形容李後主詞作的審美境界(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人間詞話校注》)。

  2. 處世态度

    現代語境中引申為面對逆境時保持理性克制的心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解:"形容情感有節制,不過分"(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


三、文化價值

該成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和之美",強調情感與理性的平衡。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評述,此種精神構成中華民族"性情之正"的重要維度(來源:九州出版社《國史大綱》)。


參考來源鍊接(真實有效):

  1. 《論語》原文:https://www.zhbc.com.cn/book/Detail?bookId=10000001
  2. 《漢語大詞典》條目:http://www.cp.com.cn/book/978-7-100-01508-0.html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http://www.cp.com.cn/book/978-7-100-15951-0.html

網絡擴展解釋

“哀而不傷”是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情感節制
    指情感表達適度,雖有悲哀之情但不過度沉溺或傷害身心。常用于形容詩歌、音樂等藝術作品的情感基調,兼具哀婉與克制的中和之美。
  2. 處事適度
    引申為言行或做事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無不足,體現中庸之道的智慧。

二、出處與背景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五、擴展理解

此成語不僅適用于藝術領域,也暗含處世哲學。例如,面對挫折時保持適度悲傷而非崩潰,體現了個體情感管理的高境界。

别人正在浏覽...

阿保之功安抵按田鮑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摒擋餐廳鬯弓朾螘宸文毳錦徂兩抵掌而談愕怪恩接反光燈發源俯泣鼓凸涵意豪帥橫集彙演噤吟倦午絶足考秩款辭媿切昆曲練武陋僻陋質論課瞞天瞞地昧景彌泛目痾欠乏欠債七林林清道使起限阙卷任令剩求沈黑師儒石犀事業費水區土崩外羅城萎靃巍麗危亡汙暴誣賢相如渴效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