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死亡。《詩·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尉缭子·戰威》:“死喪相救,兵役相從,此民之所勵也。”《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會 ( 鐘會 )既死, 蜀中 軍衆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2).指喪葬之事。《漢書·食貨志上》:“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 唐 元稹 《崔公墓志銘》:“考公之所尚,仁孝友愛,内外死喪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死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死亡
指生命的終結,常見于古籍中描述群體性死亡或重大傷亡事件。如《三國志》記載“蜀中軍衆鈔略,死喪狼籍”。
喪葬之事
涵蓋與死亡相關的儀式、費用等。如《漢書·食貨志》提到“疾病死喪之費”。
現代漢語中,“死喪”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日常表達更傾向用“死亡”“喪事”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詞義演變,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死喪是指人死亡的狀态或者喪失親人的悲痛狀态。它是一個表示死亡的動賓短語。
死(一、殳、止)+ 喪(一、亡)
“死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死”表示生命的終止,“喪”表示失去或悲痛。合并在一起即為人死亡或失去親人所帶來的悲痛。
繁體字為「死喪」。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喪」字,被書寫成「亡」字的上方疊加一個「亠」字的形式,表示一個人失去了頭顱後的樣子。
1. 他母親去世後,他陷入了深深的死喪之中。
2. 在這場災難中,村民們盡情地表達了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死喪的悲傷。
喪親、死亡、喪失、喪家之狗、性命難保等。
逝世、離世、過世、去世等。
出生、生存、活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