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弓箭的器具。《漢書·韓延壽傳》:“ 延壽 坐射室,騎吏持戟夾陛列立,騎士從者帶弓鞬羅後。”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象弭魚服》:“魚獸似豬, 東海 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今以為弓鞬步叉者也。”
“弓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盛放弓箭的器具,主要用于軍事或禮儀場景。其中“弓”為射箭的武器,“鞬”指箭筒或箭袋,兩者合稱表示整套弓箭裝備的收納工具。
來源與用途
源自古代軍事用語,士兵在戰場上攜帶弓箭時,需用“鞬”收納箭矢。當箭矢用盡,弓便失去作用,因此“弓鞬”也隱含“武器完備”或“戰備狀态”的象征意義。
文獻例證
近義詞
可替換為“弓套”,但“弓鞬”更強調整套弓箭器具的組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兵器術語,可參考《漢書》或相關軍事史文獻。
《弓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弓和箭合為一體時,箭與弓的結合部分。
《弓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革,共7個筆畫。
《弓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器的使用。弓和箭作為一種遠程武器,為了提高射擊的準确性,人們發明了将箭與弓用革帶固定在一起的裝置,就被稱為弓鞬。
《弓鞬》的繁體字為「弓韉」。
在古代,漢字《弓鞬》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弓有時會寫作「弓匽」,而鞬有時會寫作「靬」。這些寫法都是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變體。
1. 弓鞬堅固,使射箭的力量得以集中,射程更遠。
2. 這把弓的鞬有些破損,需要修理一下。
與《弓鞬》相關的組詞有:弓箭、弓弦、弓身、箭杆等。
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弓鞬》相對應。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弓鞬》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