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贤君必於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礼》:“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诗》,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三本”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三本” 在汉语中为复合词,由数词“三”与量词“本”构成,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
例:国之三本(指民生、经济、教育等根本要素)。
在当代中国教育体系中,“三本”特指:
注:2014年高考改革后,多数省份已合并二三批次录取,“三本”概念逐渐淡化,但民间仍沿用此称。
权威参考来源
(注:为符合原则,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政策文件及典籍,避免主观解读;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依据标注来源检索原文。)
“三本”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教育领域和传统文化领域两类解释:
基本定义
三本原指中国高考本科层次录取的第三批次院校,主要包括独立学院(公办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合办)和民办本科高校。其学历与一、二本同属国家承认的本科层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无差异。
现状与改革
自2016年起,全国多省份逐步取消三本批次,合并至二本批次录取。例如,北京、河南等地在2020年完成合并,目前仅保留本科一批和二批。但原三本院校的办学性质(如民办、高学费等)仍存在。
特点
礼制概念
源自《荀子·礼论》,指“天地、先祖、君师”三个根本,分别对应生命起源、族群延续和社会治理。
治国理念
《管子·立政》提出治国三本为“德、功、能”,即官员需德配其位、功配其禄、能配其职。
文献管理
古代内府藏书分为正本、副本、贮本三类,合称三本。
当前“三本”主要用于描述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原第三批次院校,但需注意其批次已逐步取消。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则多见于典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包桑拔营八一三事变比物诐险昌福差之毫氂,失之千里痴望出谷黛螺耽饮倒靥叠意放炮罚直飞棹敢怕归愆古拙海虎绒黄杨厄闰化蛇华燿画障护路掝掝火记豁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简微剪修郊迎颊顋洁疾界然眷宠埢垣口松立异緑发摩西呶呶不休酿醖乾儿乾陀啰奇渥温气象卫星取青妃白声荣诗燕书革束缊举火私官思覃逃奸题括象牺夏日可畏歇马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