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晡的意思、三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晡的解釋

晡為申時,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稱三晡。《宋書·後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後》:“召必以三晡為期,遣必以日出為限。” 北周 庾信 《春賦》:“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 唐 李範 逸句:“離筵風日三晡晚,歸路雲霞一道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晡是古代時間劃分制度中的特殊時段。《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晡時的第三次劃分”,即晡時(申時,15:17)的第三個階段。這一概念源于南北朝時期推行的“十二時制”,将一日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辰再細分為初、中、後三部分。三晡對應申時的最後一段,約合現代時間的16:48至18:00。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記載:“晡,申時也。中晡未申正,三晡則申末矣。”說明三晡特指申時末尾。南齊文獻《南齊書·天文志》記載永明八年日食發生于“申時三刻”,經後世學者推算正對應三晡時段。

該時間制度在唐宋時期逐漸被十二時辰制取代,但“三晡”作為文學意象仍存于詩詞。如王勃《采蓮賦》中“三晡向暮,百戲同歡”即描寫傍晚時分的慶典場景。需注意古代漏刻制度存在地域差異,敦煌出土文獻顯示西北地區曾實行十六時制,三晡的具體時間節點可能略有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

“三晡”是古代漢語中用于時間劃分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三晡”指将“晡時”(即申時,對應現代時間的15:00-17:00)劃分為上晡、中晡、下晡三個時段。這種劃分體現了古代對時間的精細化分段方式。

2.時間劃分依據

3.文獻例證

4.結構與用法

“三晡”是古代對申時的細分,反映了傳統時間文化的細節。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時段劃分或曆史演變,可查閱《宋書》《春賦》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棓喝避強擊弱抄擊宸極儲蓄銀行湊亟隄封放釋封金刊玉福壽年高幹符坤珍國命黑尻話音撝撓惛眩活版加減乘除薦新家蚊機織掬誠局蠼康濟逵路饋謝狼井冷丁丁兩犀龍亶鸾經緑蕪惱損婗子配婚噴薄片紙憑負錢錢寝弭瞿如熱心桑柔沙裡淘金商計審判員折脅轼闾時清海宴稅石曙角説知數蓍天表田夫尪尪僞易獻爵閑情逸志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