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晡的意思、三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晡的解释

晡为申时,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称三晡。《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召必以三晡为期,遣必以日出为限。” 北周 庾信 《春赋》:“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 唐 李范 逸句:“离筵风日三晡晚,归路云霞一道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晡是古代时间划分制度中的特殊时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晡时的第三次划分”,即晡时(申时,15:17)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概念源于南北朝时期推行的“十二时制”,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辰再细分为初、中、后三部分。三晡对应申时的最后一段,约合现代时间的16:48至18:00。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记载:“晡,申时也。中晡未申正,三晡则申末矣。”说明三晡特指申时末尾。南齐文献《南齐书·天文志》记载永明八年日食发生于“申时三刻”,经后世学者推算正对应三晡时段。

该时间制度在唐宋时期逐渐被十二时辰制取代,但“三晡”作为文学意象仍存于诗词。如王勃《采莲赋》中“三晡向暮,百戏同欢”即描写傍晚时分的庆典场景。需注意古代漏刻制度存在地域差异,敦煌出土文献显示西北地区曾实行十六时制,三晡的具体时间节点可能略有不同。

网络扩展解释

“三晡”是古代汉语中用于时间划分的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三晡”指将“晡时”(即申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5:00-17:00)划分为上晡、中晡、下晡三个时段。这种划分体现了古代对时间的精细化分段方式。

2.时间划分依据

3.文献例证

4.结构与用法

“三晡”是古代对申时的细分,反映了传统时间文化的细节。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时段划分或历史演变,可查阅《宋书》《春赋》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领白墖本第编廛彬雅长剑持疑不决串客存留抖然耳报神繁漫飞鸣愤忾纷緼感慙干云蔽日膏车鬼功后鞭花报黄瓜僭宠戬福加膳絜操稷下亭谲略剧县可笑旷大跨总愦愦擂家汉亮棚懵憧乔榦穷流蹊岖圈定羣独肉头户散收沙渚食噉手礮顺文虒台蹄毂同化作用万夫不当之勇忘生舍死无食子无叶详略乡葬宵漏喜封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