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 殷 之 北亳 、 南亳 、 西亳 的總稱。《書·立政》:“ 三亳 阪尹。” 孔穎達 疏引 皇甫谧 曰:“三處之地,皆名為 亳 , 蒙 為 北亳 , 穀熟 為 南亳 , 偃師 為 西亳 。”一說指 景亳 、 東亳 、 西亳 。 清 魏源 《書古微·湯誓序發微》:“蓋徙都 偃師 之 景亳 ,而建 東亳 於 商邱 ,仍 西亳 於 商州 ,各設尹以治之。”後多從 皇甫谧 之說。
“三亳”是商朝早期的都城稱謂,具體指三個不同的亳地,曆史文獻中存在兩種主流解釋:
皇甫谧的“三亳”說
根據《尚書·立政》孔穎達疏引皇甫谧的記載,“三亳”分别為:
魏源的“三亳”說
清代學者魏源在《書古微》中提出不同劃分:
曆史地位:商湯滅夏後定都于亳,并延續190年,三亳作為商朝政治中心,見證了早期王朝的統治。
地理争議:現代考古多傾向皇甫谧之說,認為三亳分布于河南商丘、偃師等地。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提到“三亳”被借喻形容地域狹小(如僅三畝),但這一用法非主流,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三亳》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城市的規模之大。它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文言文“亦勞居焉、三亳之群。遂使無咎”,其中“三亳”的意思是指三個“亳”,表示一種非常宏大且繁華的城市狀态。
《三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它屬于“水”部。它的筆畫數目是五畫。
《三亳》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成為了漢字詞語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亳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部是三個點,代表了“三”,下部則是十字,代表了“丿”。整體呈現出“三亳”的形狀。
1. 這個大都市被譽為現代版的“三亳”,人口密集,繁華喧鬧。
2. 這座城市規模之龐大,實至名歸地稱為了“三亳”。
組詞:三亳之地、三亳之家、三亳之路、三亳之商
近義詞:大都市、龐大城市、繁華之地
反義詞:小鎮、鄉村、農村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