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慴畏”。畏懼。《晏子春秋·問上六》:“居處佚怠,左右懾畏。”《國語·吳語》:“夫 越 非實忠心好 吳 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彊也。”
“懾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懾畏(shè wèi)由“懾”和“畏”組成:
古籍引用:
現代應用:
“懾畏”強調因外部壓力或威脅産生的被動恐懼,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其核心在于“被震懾後的害怕”,與單純的心理恐懼(如“害怕黑暗”)有所區别。
“懾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人對某種力量或者威脅感到害怕和畏懼。
“懾畏”包含兩個部首,左邊是“心”字旁,右邊是“矣”字底。根據部首,可以将“懾畏”分為兩部分,心部和矣部。
根據筆畫,字形可以分解成心(4畫)矣(3畫)。
“懾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離騷》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文中有一句話:“蓋趙之懾畏,不可常恃也。”意思是說趙國對強大的敵人感到害怕,不能夠依靠。從此以後,“懾畏”就成為形容害怕和畏懼的詞語。
繁體字中,“懾畏”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懾畏”并沒有太大變化。在《康熙字典》中,“懾畏”的字形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隻是有些筆畫的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1. 他對未知的東西充滿了懾畏之情。
2. 征服恐懼可以戰勝懾畏。
1. 懾服:形容被威脅或者恐懼壓制住,不敢反抗。
2. 畏懼:形容害怕和畏懼而不敢前進。
3. 恐懼:形容非常害怕,心生畏懼。
近義詞:害怕、畏懼、膽怯
反義詞:勇敢、無畏、無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