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t going to a nursery] [小孩]送入托兒所、幼兒園
指送幼兒入托兒所委托育養。《新民晚報》1984.8.9:“﹝托兒所﹞開辦一周來,每天有人前來要求兒童入托。”
“入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将幼兒送入托兒所或幼兒園接受托管和教育。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基本含義
“入托”由“入”(進入)和“托”(托付)組成,字面意為“進入托付機構”。具體指家長将幼兒送至托兒所、幼兒園等機構,委托其進行日常照顧和早期教育。該詞在漢語中屬于動詞,常用于描述幼兒開始集體生活的過程。
適應問題
幼兒初入托時,可能因環境陌生出現生理和心理不適,如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緒波動或沉默寡言等。因此,家長需提前幫助孩子熟悉新環境,例如參觀托兒所、調整作息等,以減少分離焦慮。
社會現象
隨着城市化發展,“入托難”成為部分地區的突出問題,表現為托育機構名額緊張、費用較高等。例如,有家長需“東奔西跑、找人又送錢”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反映了教育資源分配的現實挑戰。
其他相關解釋
在特定語境下,“入托”可能被用于戶籍登記等場景,标注幼兒已進入托育機構的狀态,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托育政策或具體機構的入托流程,可參考權威教育部門發布的信息。
入托是一個常用的詞彙,特指将嬰幼兒或年幼學童托管到幼兒園、托兒所或學校等機構中接受照顧和教育。
入托的拆分部首是「入」和「才」,其中「入」的部首是「入」,它也是一個獨體字,「入」的筆畫是2畫;而「托」的部首是「手」,「托」的筆畫是6畫。
「入托」這個詞來源于普通話,是根據漢字形狀和發音的結合而形成的合成詞。目前尚無繁體字形式對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入」的古時寫法較為多樣,例如甲骨文和金文中,「入」字有的形狀類似一個入口,有的形狀類似弓形,但基本上都保留了現代字形的一些特征。
而「托」的古時寫法中,大緻保持了現代字形的形态,但在一些小細節上可能略有差異。
1. 爸爸媽媽為了工作,把小明入托到了附近的幼兒園。
2. 學校拓寬了入托渠道,讓更多的年幼學童接受優質的教育。
入團、入會、入學、入職、入籍等。
近義詞:托管、寄養
反義詞:入學、畢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