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艽野的意思、艽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艽野的解釋

荒遠之地。《詩·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毛 傳:“艽野,遠荒之地。”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面艽野兮悲橋梓,溯急流兮苦磧沙。”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 江 左衰微,其民挾注本郡,而不土斷;閭伍不修,賦無所出,亦以愛類,得不淪於艽野,有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艽野是漢語中的一個古雅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荒遠之地,特指草木稀少、人迹罕至的荒野或邊遠地區。以下從詞典釋義、字形溯源及文學應用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的權威解釋:

艽野(jiāo yě):指荒遠的原野。

此釋義強調其地理空間的荒僻性與邊遠性,常帶有蒼涼、蕭索的意境色彩。例如:

“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往問陰山候,勁虜在燕然。戎車無停軌,旌旆屢徂遷。仰憑積雪岩,俯涉堅冰川。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艽野饒悲風,飕飕黃蒿間。”(《樂府詩集·飲馬長城窟行》)


二、字形與字源

  1. “艽”字解析:
    • 字形:從“艸”(草)部,本義為荒遠的草野(《說文解字·艸部》:“艽,遠荒也”)。
    • 引申:因荒遠之地多雜草叢生、人煙稀少,“艽”逐漸衍生出“荒蕪”“邊陲”之意。
  2. “野”字本義:
    • 《說文解字》釋“野”為“郊外也”,即城郭之外的廣闊土地,後擴展指未開墾的天然之地。

      二字結合:“艽野”通過疊義構詞,強化了“遠離文明中心的原始荒野”這一意象。


三、文學經典用例

該詞高頻出現于古代詩文,尤以《詩經》為源頭: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詩經·小雅·小明》)

此處“艽野”指西周将士遠征的西部荒涼邊地,烘托征途艱險與思鄉之情。後世文學一脈相承: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302)
  2. 《說文解字注》(許慎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詩經譯注》(程俊英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71481)
  4. 《樂府詩集》(郭茂倩編,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06163)

網絡擴展解釋

“艽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荒遠之地,常用于形容偏遠、荒涼的地區。該詞帶有古典文學色彩,多見于詩文典籍中。

  2. 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漢代毛亨注解說:“艽野,遠荒之地。”。後世文人如南朝謝靈運(《撰征賦》)、近代章炳麟(《訄書》)均沿用此意,強化了其文學意象。

  3. 文學應用
    在古典作品中,“艽野”常被用來烘托旅途艱辛或環境蒼涼。例如謝靈運寫“面艽野兮悲橋梓”,通過荒遠之地的描寫表達悲怆情感。

  4. 讀音備注
    現代漢語中,“艽”存在兩種讀音争議:

    • jiāo yě(、3标注)
    • qiú yě(中“百度百科”提及)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選擇讀音,但釋義統一為“荒遠之地”。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書面語或學術研究中的古語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用例,可查閱《詩經》及謝靈運、章炳麟相關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保全報效鞭炮避者達才望高雅蒼松翠柏逞博舛戾單句道破大有可為得民抵補對合梵僧風言風占負依感麟翁捍逆紅豔豔後次黃麻紫書會對積陳忌門冀南币凈財酒宴菊琖亢極之悔跨蹈攔阻林徒林巘厲色磿室柳陰仔龍蟠虎伏沒計奈何蒙瞍農晨磐錯劈哩啪啦青律窮兵極武窮诘奇篇三犯生放聲嗽王梁衛星雲圖五沙香水行仙去鮮柔洩洩沓沓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