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守禦 ”。《漢書·賈誼傳》:“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王先謙 補注引 沉欽韓 曰:“圄,同禦。”
“守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守圄”讀作shǒu yǔ,意為防守、防禦,與“守禦”同義。其中“圄”在此處通假為“禦”,表示抵禦或守衛的動作。
現代漢語中,“守圄”已較少使用,多被“守禦”替代,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書》《戰國策》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守圄(shǒu yǔ)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守衛在監獄或牢房中的人。他們負責看守犯人的安全,并确保秩序的維護。
守字的部首是宀(mián),表示與房屋有關。圄字的部首是囗(wéi),表示與圍牆有關。
守字的總筆畫數為6,圄字的總筆畫數為10。
守圄的來源比較明确,守字表示看守、守衛,圄字則表示牢房。這個詞語主要用于古代,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這個詞語逐漸不再使用。
在繁體字中,守字的構造稍有變化,字形比較複雜,圄字則在外面加上一個囗字偏旁,成為圉,表示監獄。
在古代漢字中,守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圄字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圉、圍等,但意思相同。
1. 他在牢房中守圄,确保犯人的安全。
2. 守圄人員必須嚴防犯人的逃跑。
守衛、守護、守夜、改過自新
看守、監管
釋放、放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