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鄭玄 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濡鵜”比喻享受高官厚祿、不理朝政、不稱職的人。 宋 蘇轼 《謝賜衣襖表》:“敢不推廣朝廷之仁,益收凍餒,申嚴祖宗之法,少肅惰媮,庶收汗馬之勞,以解濡鵜之誚。”
“濡鹈”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語,具有特定的比喻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詩經·曹風·候人》中的詩句:“維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後演變為比喻享受高官厚祿卻不理朝政、不稱職的官員。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官員職責與品德的重視,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現象,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
濡鹈(rú tó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水部(氵)和鳥部(隹),它的筆畫數目為15畫。
濡鹈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孟子·離婁下》中的描述,“濡鹈之害,野人多矣。”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濡鹈的字形是略有差異的,呈現為「嬬鵚」。
在繁體漢字中,濡鹈的寫法為「濡鷉」。
1. 他不懈努力,終于成為了一名濡鹈的詩人。
2. 這副畫裡描繪的是濡鹈翩翩起舞的場景。
濡鹈翩翩、濡鹈之害
水鳥、莺啼燕舞
幹燥、靜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