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鹈的意思、濡鹈的詳細解釋
濡鹈的解釋
語出《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鄭玄 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濡鵜”比喻享受高官厚祿、不理朝政、不稱職的人。 宋 蘇轼 《謝賜衣襖表》:“敢不推廣朝廷之仁,益收凍餒,申嚴祖宗之法,少肅惰媮,庶收汗馬之勞,以解濡鵜之誚。”
詞語分解
- 濡的解釋 濡 ú 沾濕,潤澤:濡筆。濡濕。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遲滞:濡滞。 含忍:濡忍。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鹈的解釋 鹈 (鵜) í 〔鹈鹕〕水鳥,喜群居,捕食魚類。亦稱“伽藍鳥”、“淘河鳥”、“塘鵝”。 (鵜)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濡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釋義主要源自權威漢語工具書,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彙釋義
-
基本含義:
- 濡:本義為沾濕、浸漬(《說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引申為沾濕)。
- 鹈:指鹈鹕,一種大型水鳥。
- 合義:"濡鹈"作為一個合成詞,字面可理解為“被水沾濕的鹈鹕”。在古漢語中,它常用來比喻才能低下、不稱職或處境狼狽的人。其核心意象源于鹈鹕羽毛沾濕後難以飛翔或捕食的狀态,引申指人的無能或窘迫。
-
深層寓意與用法:
- 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人德才不足以勝任其職位,或因能力不足而陷入困境。
- 其語義與成語“屍位素餐”、“濫竽充數”有相近之處,強調占據位置卻無相應能力。
- 其典故背景可追溯至《詩經·曹風·候人》中的“維鹈在梁,不濡其翼”,後世文人常化用此意象諷刺無能之輩。
二、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
- 明确收錄“濡鹈”詞條,釋義為:“《詩·曹風·候人》:‘維鹈在梁,不濡其翼。’鄭玄箋:‘鹈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濡鹈’比喻享受高官厚祿而屍位素餐者。” 此釋義揭示了該詞的經典出處和比喻義。
- 來源鍊接(限于官方資源訪問權限,提供來源信息):《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可于各大圖書館或官方授權平台查閱。
- 《辭源》(側重探求語詞來源及曆史演變的權威辭書):
- 在相關詞條(如“鹈鹕”、“鹈梁”等)的釋義中,會涉及“濡鹈”的意象來源,指向《詩經·曹風·候人》及其曆代注疏,說明其如何從自然現象演變為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詞彙。
- 來源鍊接(限于官方資源訪問權限,提供來源信息):《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出版。可于各大圖書館或官方授權平台查閱。
- 《詩經》及其注疏(原始文獻與經典闡釋):
- 《詩經·曹風·候人》是“濡鹈”比喻義的直接源頭。漢代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玄《毛詩箋》,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等對此句均有詳細闡釋,奠定了後世理解“濡鹈”文化意涵的基礎。
- 來源鍊接(推薦權威整理本):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的《毛詩正義》,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詩經》權威注譯本。
三、總結
“濡鹈”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彙,字面指羽毛沾濕的鹈鹕,核心喻義為才能低下、不稱其職、屍位素餐之人。其語義承載了古代文化中對官員德才與職責匹配的審視,具有特定的批判色彩。理解該詞需結合《詩經》原文及曆代經典注疏,其權威釋義主要載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濡鹈”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語,具有特定的比喻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出處
該詞出自《詩經·曹風·候人》中的詩句:“維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 原句解析:鹈鹕(水鳥)本應在水中捕魚時沾濕翅膀,但若站在魚梁(捕魚工具)上未濕翼,則行為反常。鄭玄注解認為,這暗喻小人身居高位卻失職,違背常理。
2.本義與結構
- 字面結構:“濡”意為沾濕、潤澤(如“濡筆”),“鹈”指鹈鹕,組合後字面指“未沾濕的鹈鹕”。
- 拼音:rú tí,均為左右結構。
3.比喻義與用法
後演變為比喻享受高官厚祿卻不理朝政、不稱職的官員。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批判官員屍位素餐。例如宋代蘇轼《謝賜衣襖表》曾用“濡鹈之诮”自謙,表達嚴于律己之意。
4.延伸對比
- 近義詞:屍位素餐、濫竽充數。
- 反義詞:克己奉公、兢兢業業。
5.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官員職責與品德的重視,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現象,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
别人正在浏覽...
本行邊餉筆辯差選程巧侈侈不休怆慮唇焦舌敝篡子達古吊棺渡杯惡聲反光燈煩密肥甘輕煖風行電掣浮航負氣含靈高體給犒宮喤鈎弋海底鷗兒號位渙揚化澤降屈角觝戲角弓反張交路矯世讦奪借一步救公饑舉賢任能快訊癞團纍離良宰烈丈夫靈岫摹泐旗艦清美缺位桑穰舌鋒束帛送娘恬蕩挑子銅模土墼頑頓挽正闱藝無将枵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