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舌敝的意思、唇焦舌敝的詳細解釋
唇焦舌敝的解釋
猶口幹舌燥。形容費盡唇舌。《掃迷帚》第二四回:“僕事與願違,頻呼将伯,幾經唇焦舌敝, 崑山 學務始稍稍可觀。”《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立憲與外交之關系》:“外邦直諒之友,本國憂時之士……不惜唇焦舌敝,效其忠告。”《新華日報》1939.9.21:“共6*産6*黨的參政員一向就唇焦舌敝地為這種主張而努力。”
脣焦舌敝:嘴幹舌破。形容說話甚多、反複陳述而極度疲勞。語本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羣臣,下養百姓。”《東歐女豪傑》第二回:“自此,那個合羣大會也期滿散了, 菲亞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項,脣焦舌敝,語不離宗,一連跑了一個多月。”
詞語分解
- 唇的解釋 唇 ú 嘴的邊緣紅色部分:嘴唇。唇齒(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兩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頭”,喻言辭)。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辭)。唇亡齒寒(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舌敝的解釋 見“ 舌弊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唇焦舌敝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唇焦舌敝”是一個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 基本含義:形容因反複勸說或長時間說話,導緻嘴唇幹燥、舌頭疲憊的狀态,比喻費盡口舌、極盡言辭之能事。
- 字詞解析:
出處
最早出自漢代趙晔的《吳越春秋·夫差内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用法與示例
- 語法:聯合式結構,多作謂語,如“他為了說服衆人,早已唇焦舌敝”。
- 例句:清代《東歐女豪傑》中描述:“菲亞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說項,唇焦舌敝,語不離宗。”。
近義詞對比
- 舌敝唇焦:與“唇焦舌敝”同義,僅詞序不同,均強調費盡言辭的狀态。
- 口幹舌燥:側重生理上的幹渴,而非強調“費盡口舌”的語境。
擴展說明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突顯說話者的辛勞或堅持,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外交談判、激烈辯論等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唇焦舌敝是一個成語,形容口幹舌燥、口腔疼痛的感覺。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詳細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唇焦舌敝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唇”部首是口字旁,表示與口有關;“焦”部首是火字旁,表示與火有關;“舌”部首是舌字旁,表示與舌有關;“敝”部首是攴字旁,表示與擊打有關。
2. 來源:唇焦舌敝出自《周禮·軍禮》中的“飲之流利如敝帛去米”,意思是飲酒後口腔像破爛的帛布,飯粒像米粒一樣漏出來。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形容口幹舌燥、口腔疼痛的狀況。
3. 繁體:唇焦舌敝的繁體字為「唇焦舌敝」,沒有變化。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唇焦舌敝的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形态和現代基本一緻。
5. 例句:飲酒過量後,張三覺得唇焦舌敝,非常難受。
6. 組詞:唇唇欲動、焦慮、敝帚自珍。
7. 近義詞:口渴、舌幹。
8. 反義詞:滋潤、清爽。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