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鹈的意思、濡鹈的详细解释
濡鹈的解释
语出《诗·曹风·候人》:“维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郑玄 笺:“鵜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濡鵜”比喻享受高官厚禄、不理朝政、不称职的人。 宋 苏轼 《谢赐衣袄表》:“敢不推广朝廷之仁,益收冻馁,申严祖宗之法,少肃惰媮,庶收汗马之劳,以解濡鵜之誚。”
词语分解
- 濡的解释 濡 ú 沾湿,润泽:濡笔。濡湿。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迟滞:濡滞。 含忍:濡忍。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鹈的解释 鹈 (鵜) í 〔鹈鹕〕水鸟,喜群居,捕食鱼类。亦称“伽蓝鸟”、“淘河鸟”、“塘鹅”。 (鵜)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濡鹈"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释义主要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具体解析如下:
一、词汇释义
-
基本含义:
- 濡:本义为沾湿、浸渍(《说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洓。引申为沾湿)。
- 鹈:指鹈鹕,一种大型水鸟。
- 合义:"濡鹈"作为一个合成词,字面可理解为“被水沾湿的鹈鹕”。在古汉语中,它常用来比喻才能低下、不称职或处境狼狈的人。其核心意象源于鹈鹕羽毛沾湿后难以飞翔或捕食的状态,引申指人的无能或窘迫。
-
深层寓意与用法:
- 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形容人德才不足以胜任其职位,或因能力不足而陷入困境。
- 其语义与成语“尸位素餐”、“滥竽充数”有相近之处,强调占据位置却无相应能力。
- 其典故背景可追溯至《诗经·曹风·候人》中的“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后世文人常化用此意象讽刺无能之辈。
二、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
- 明确收录“濡鹈”词条,释义为:“《诗·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郑玄笺:‘鹈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濡鹈’比喻享受高官厚禄而尸位素餐者。” 此释义揭示了该词的经典出处和比喻义。
- 来源链接(限于官方资源访问权限,提供来源信息):《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可于各大图书馆或官方授权平台查阅。
- 《辞源》(侧重探求语词来源及历史演变的权威辞书):
- 在相关词条(如“鹈鹕”、“鹈梁”等)的释义中,会涉及“濡鹈”的意象来源,指向《诗经·曹风·候人》及其历代注疏,说明其如何从自然现象演变为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
- 来源链接(限于官方资源访问权限,提供来源信息):《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可于各大图书馆或官方授权平台查阅。
- 《诗经》及其注疏(原始文献与经典阐释):
- 《诗经·曹风·候人》是“濡鹈”比喻义的直接源头。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等对此句均有详细阐释,奠定了后世理解“濡鹈”文化意涵的基础。
- 来源链接(推荐权威整理本):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的《毛诗正义》,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诗经》权威注译本。
三、总结
“濡鹈”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性词汇,字面指羽毛沾湿的鹈鹕,核心喻义为才能低下、不称其职、尸位素餐之人。其语义承载了古代文化中对官员德才与职责匹配的审视,具有特定的批判色彩。理解该词需结合《诗经》原文及历代经典注疏,其权威释义主要载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濡鹈”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汉语词语,具有特定的比喻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源与出处
该词出自《诗经·曹风·候人》中的诗句:“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 原句解析:鹈鹕(水鸟)本应在水中捕鱼时沾湿翅膀,但若站在鱼梁(捕鱼工具)上未湿翼,则行为反常。郑玄注解认为,这暗喻小人身居高位却失职,违背常理。
2.本义与结构
- 字面结构:“濡”意为沾湿、润泽(如“濡笔”),“鹈”指鹈鹕,组合后字面指“未沾湿的鹈鹕”。
- 拼音:rú tí,均为左右结构。
3.比喻义与用法
后演变为比喻享受高官厚禄却不理朝政、不称职的官员。
-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批判官员尸位素餐。例如宋代苏轼《谢赐衣袄表》曾用“濡鹈之诮”自谦,表达严于律己之意。
4.延伸对比
- 近义词:尸位素餐、滥竽充数。
- 反义词:克己奉公、兢兢业业。
5.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代对官员职责与品德的重视,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社会现象,兼具文学性与批判性。
别人正在浏览...
避明裁剪惨淡经营馋痨蝉蜕龙变床衽春意盎然畜妾窜逃捣衣石大相径庭底图东滚西爬豆萁才搆乱孤魂杭庄横烈黄气灰鬲溷厕昏昏简派解洗礼襟抱敬老爱幼开恩捞摸愣葱茏葱楼阴买山归卧免退叛换炮豚披毛平平常常悭滥潜移默转弃法全会畎畒区庐驲书荣鲜儒服折困势位说话疏字天开眼苕荣王録事碗柜五湖污亵仙梵象声词先职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