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父母的哀悼哭泣。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孺泣无时,蔬饘不溢。”
“孺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孺泣(rú qì)指对父母的哀悼哭泣,尤其强调子女因父母离世而表现出的深切悲痛。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王筠的《昭明太子哀册文》:“孺泣无时,蔬饘不溢。”意为哀伤哭泣不止,连简单的饮食也无法正常进行。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属于书面语,多用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体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昭明太子哀册文》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孺泣(rú qì)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子(zǐ)部和泣(qì)部。子部作为一个独立字,意思为儿子。泣部表示哭泣。结合起来,孺泣的意思指的是孩子哭泣。
孺泣的部首是子部(子),表示人。它的总笔画数是14笔。
孺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绸缪》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说,“难道说我没有衣服,与你是同穿一件衣服。国王出兵要修整我的戈矛,与你是同仇敌忾。”在这里,“与子同袍”就是指与儿子共同穿着一件衣服。由此衍生出孺泣这个词,表示孩子哭泣。
孺泣的繁体字为孺泣。
古代汉字写法随时间演变,孺泣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
1. 他的父母一走,孩子就开始孺泣起来。
2. 姐姐对着小哥哥的孺泣声感到非常心疼。
孺子:指年幼的儿子。
哭泣:表示大声哭泣。
百泣:形容极度悲伤时泪水不止。
啼哭、嚎啕大哭。
欢笑、笑靥如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