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幼弱的子女。 南朝 梁簡文帝 《大同哀辭》:“含精鬱抑,歎嗟何極。雲誰之悲,悲予弱息。”按, 大同 , 簡文帝 第十九子也,生于仲秋,殒于冬末。 明 沉鲸 《雙珠記·二友推恩》:“小兒從軍,杳無音訊……無端弱息戍天涯,雁過 衡陽 信也無。” 清 錢謙益 《貴州按察司副使缪國維授中憲大夫母張氏加贈恭人制》:“撫弱息于一絲,嚴霜下墜;寄孤生于再世,燎火晝寒。迨厥子之有聞,乃畢志而長往。” 清 劉大櫆 《書方節婦事》:“節婦 餘氏 , 桐城 人,年十八歸 方 氏,夫曰 錫庸 ,十年生二子一女,而其夫亡。節婦念上有老姑,下有弱息,乃忍死以待。”
(2).專指女兒。 明 陸采 《明珠記·酬節》:“老年無子,痛《太玄》之失傳:弱息知書,幸 中郎 之有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媪曰:‘老身 秦 姓,并無誕育;弱息僅存,亦為庶産。’” 何垠 注:“弱息,女也。”
“弱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
幼弱的子女
指年幼體弱的子女,常見于謙稱或哀歎語境。例如:
專指女兒
古代用于謙稱自家女兒,如《聊齋志異·嬰甯》中“弱息僅存,亦為庶産”,《二刻拍案驚奇》也以此指婚配對象。
部分現代解釋(如、6)提到“生命力衰弱”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對字面拆分(“弱”+“息”)的誤讀,建議以傳統文獻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史》《聊齋志異》等古籍原文。
《弱息》是一個詞語,指的是生命力或活力的弱化或衰退,形容人或事物虛弱、無力、衰退的狀态。
《弱息》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10。
《弱息》屬于現代漢語詞彙,沒有明确的古代來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弱息」。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弱息」可以寫作「弱息」,世代傳承至今。
1. 他因病體虛弱,常常感到身體弱息。
2. 這個項目經營不善,導緻公司業績出現了弱息。
3. 在經濟衰退時期,許多企業都面臨着弱息的挑戰。
1. 弱勢:指較強者相對較弱的狀态。
2. 息事甯人:指在紛争或争吵中停下來,以求穩定或平靜。
3. 弱化:指使某事物變得虛弱或衰弱。
1. 衰落:指人或事物逐漸變得衰弱、沉落。
2. 衰退:指狀态或能力逐漸減弱或下降。
1. 興旺:指事物繁榮、充盛、繁育。
2. 強筋壯骨:指身體健康、強壯、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