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孺慕的意思、孺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孺慕的解釋

(1).《禮記·檀弓下》:“ 有子 與 子遊 立,見孺子慕者, 有子 謂 子遊 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 鄭玄 注:“喪之踴,猶孺子之號慕。”後謂對父母的哀悼、悼念為“孺慕”。《陳書·孝行傳·司馬暠》:“年十二,丁内艱,孺慕過禮,水漿不入口,殆經一旬。” 宋 王安石 《祭張安國檢正文》:“君孝至矣,孺慕以至死。” 清 楊潮觀 《寇萊公思親罷宴》:“相公,我在家不敢常提起,也隻怕你孺慕終朝淚不乾。”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章:“ 子桓 之作則宛轉哀鳴,孺慕正深,極力的寫着‘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的悲感。”

(2).對父母的孝敬。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慈安皇太後聖德》:“ 毅 皇帝 孝事太後,能先意承志,太後撫之亦慈愛備至,故帝終身孺慕不少衰。”

(3).愛戴;懷念。《後漢書·伏湛侯霸等傳贊》:“ 湛 霸 奮庸,維寧兩邦。 淮 人孺慕, 徐 寇要降。”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帝哀冊文》:“充窮靡寄,孺慕奚凴。”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 葵庵 亦以考察去,百姓皆孺慕,送者擁路,至不得行。” 郭沫若 《青年時代·初出夔門》:“但一出 四川 ,外面的情形卻不見得比 四川 進步得怎樣。而在種種的觀感上,反在不識不知之間引起了對故鄉的孺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孺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與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1. 詞語結構

    “孺”本義指幼童,《說文解字》釋為“乳子也”,引申為純真、依附的狀态;“慕”則表示深切的情感向往,《爾雅》注“慕,思也”。二字組合最初特指孩童對父母的依戀。

  2. 本義與引申

    原指幼兒對父母的眷戀之情,如《禮記·檀弓下》載“有子與子遊立,見孺子慕者”。後經儒家思想延伸,擴展為對師長、賢者或崇高品德的敬仰追隨之情,如《莊子·天地》中“跬步慕仲尼”即屬此範疇。

  3. 情感層次

    該詞包含三重維度:一是自然親緣的依賴感,二是道德層面的向善之心,三是對理想人格的渴求。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其“發于天性而達于禮義”的特質,體現中華文化中情感與倫理的統一性。

網絡擴展解釋

“孺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本義:對父母的哀悼與追思

該詞源自《禮記·檀弓下》的典故,原文記載了幼童因思念父母而哀號的情景。鄭玄注解“喪之踴,猶孺子之號慕”,即用孩童對父母的依戀比拟喪親之痛,因此“孺慕”最初特指對逝去父母的深切哀悼。

示例:


二、引申義:對父母的孝敬

隨着詞義發展,“孺慕”也用于表達子女對在世父母的敬愛之情,強調發自内心的孝順。例如清代文獻中描述皇帝“終身孺慕不少衰”,即體現對太後的長久敬愛。


三、擴展義:對師長的愛戴或對事物的懷念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孺慕”可表示對他人的敬仰或對過往的追憶。如《後漢書》提到“淮人孺慕”,指百姓對賢能官員的愛戴;現代用法中,也可形容對老師、長輩的親切情感。


詞語構成

常見搭配:如“孺慕之情”,多用于文學表達(參考、5)。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出處、曆史用例及現代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星雲長舌瘡帚痤然刀幾墊陌吊燈诋讕發回防夫販鮮分毫不爽幹覆故婦詭趣海口函育衡水驩喜護過飾非毀禁徦狄薦師譏鄙機命井戶金角九仞郡公磕塔空灑灑礦坑榔梅潦原浸天領諾臨日鸬鶿闾師髦蠻暮晖南陳北李蹑電叛散千紅萬紫棄禮卿卿我我蚑行蠕動日度三獨坐僧綱滲漬壽母燙花骰局歪八豎八穩到弦筦憲批弦月挦章扯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