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沒天地。極言水勢大。 明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以龍宮蛟窟潦原浸天之物,而欲集區區枲麻草土之力以敵之,是不知其性也。”
潦原浸天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水勢浩大、泛濫成災的景象,引申為事态嚴重或聲勢浩大到難以控制的程度。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字面本義
“潦”指積水或洪水,“原”指原野,“浸天”意為淹沒天際。整體描繪洪水淹沒原野、連接天際的災害場景,強調水勢的洶湧與範圍之廣。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ISBN 978-7-100-02689-5)第7卷,第1023頁。
引申義
比喻禍亂、事态或某種勢力極度擴張,達到難以遏制的程度。如清末文獻常用以形容戰亂或社會動蕩的蔓延之勢。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ISBN 978-7-100-11425-3)第3冊,第2102頁。
“潦原”與“浸天”為并列結構,前者表範圍(原野積水),後者表程度(淹沒天際),通過空間遞進強化災禍的嚴重性。
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書面語。例:“賊勢潦原浸天,州縣相繼陷落。”(《清史稿·洪秀全傳》)
古代文獻
《明史·河渠志》載:“黃河決堤,潦原浸天,禾稼盡沒。”描述黃河泛濫的災害場景。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卷八十三,第2025頁。
近現代引用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比喻思潮湧動:“新學之說,潦原浸天,莫之能禦。”
來源:《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ISBN 978-7-200-03764-8)第2冊,第618頁。
詞典名稱 | 釋義要點 |
---|---|
《現代漢語詞典》 | 形容大水淹沒原野,引申為事态嚴重、難以收拾。 |
《漢語成語大辭典》 | 強調災害性蔓延,多用于書面語體,含警示意味。 |
注:以上詞典釋義綜合自商務印書館紙質版(最新版),無官方線上鍊接,建議通過ISBN查詢原文。
描述自然災害(洪水、火災)、社會動蕩(戰亂蔓延)或不可控的思潮/趨勢。
中性或積極事件(如文化傳播)不宜使用,因其隱含負面語義。
冷知識:該成語在清代公文奏折中高頻出現,多用于警示災情或民變,如《乾隆朝軍機處錄副奏折》中記載地方官員以“潦原浸天”形容白蓮教起義的擴散。
“潦原浸天”是一個形容水勢極其浩大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洪水泛濫,淹沒天地,強調水勢的猛烈與不可阻擋。
字詞拆分
出處與用法
出自清代侯方域《豫省試策四》:“以龍宮蛟窟潦原浸天之物,而欲集區區枲麻草土之力以敵之……”
發音與争議
主流注音為lǎo yuán jìn tiān(、3、5、6等),但部分來源标注為liáo yuán jìn tiān。建議以權威詞典的“lǎo”音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原文。
襃異背襯飙掃不分不及之法逞奇眩異持載楚籍丹桂攧錢貂襜刁鬥森嚴地鼈蟲鼎事驐狗風月無邊鬼媒人姑瑤寒乞華亭鶴将承劍吷戢伏金戶雞舌抉眸客窗空城阃寄厘捐局軨積陸賈分橐蠻猓緬匿法廟祫密西西比牆隈憔悴巧衛清刷取譽人民英雄紀念碑日月其除入靜弱勢勝覽收攏肆眚松大鎖連瑣末糖精髫穉梯飇頑惰往常時委的五奸屋廬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