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綱的意思、僧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綱的解釋

僧官名。《西遊記》第十一回:“ 太宗 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清史稿·食貨志一》:“寺觀僧道,令僧綱、道紀按季冊報。”《清會典·禮部十一·祠祭清吏司》“凡僧官道官皆註於籍”原注:“直省僧官,府曰僧綱,州曰僧正。”參見“ 僧録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僧綱是佛教術語,指古代管理僧尼事務的官職制度,兼具宗教管理職能與戒律規範雙重含義。這一概念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 官職定義

    僧綱最早源于印度佛教的“僧官”體系,傳入中國後形成制度化職位。唐代正式設立“僧綱司”,由僧錄、僧正等職銜構成,負責監督寺院戒律、僧尼行為及宗教活動。其職能包括度牒發放、寺院經濟管理、調解僧團糾紛等(來源:《佛學大辭典》)。

  2. 曆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北魏設“沙門統”作為中央僧官;唐代完善為州、縣兩級僧綱制度;宋元時期增設“都僧錄”等職;明清兩代在中央設“僧錄司”,地方設“僧綱司”分級管理(來源:《中國佛教制度史》)。

  3. 綱紀法規

    “綱”亦指佛教戒律體系。如《四分律》規定僧團需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為綱常,僧綱職位需依此維護教團秩序(來源:《唐會要·釋教篇》)。

  4. 相關概念延伸

    “僧綱”常與“僧制”“清規”并提,如唐代百丈懷海禅師制定的《百丈清規》,進一步細化寺院管理規則,成為後世僧綱制度的重要補充(來源:《禅林寶訓》)。

網絡擴展解釋

“僧綱”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作為僧官職位

  1. 基本定義
    僧綱是古代管理佛教僧侶的官職名稱,主要負責監督僧衆紀律和宗教事務。例如《西遊記》第十二回記載,唐太宗賜玄奘“左僧綱”“右僧綱”等職,體現其作為管理僧人的官方頭銜。

  2. 曆史沿革

    • 明代:在地方設僧綱司,隸屬中央僧錄司,府級稱“僧綱”,州稱“僧正”(見《明史·職官三》)。
    • 清代:延續此制,府級僧綱司設“都僧綱”和“副都僧綱”作為正副職(《清史稿·職官三》)。

二、作為規範概念

少數文獻(如)将“僧綱”拆解為“僧人的綱領”,代指僧人需遵守的戒律與行為準則。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屬于字面衍生義,實際曆史文獻中主要指官職。

補充說明

“僧綱”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僧官職位,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官職還是規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清史稿》及《西遊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哀莫大于心死拜恩敗覆腸臃忏禮淡簡大溲點天燈點頭咂嘴鞮汗煅煉多愁善感鰐浪飯石分别門戶風教俸金風鈴富蕃附肩割宅寒拾核批弘肆晖煥呼冤建溪春焦唇敝舌基礎教育記錄峻烈考斥類錫連六鼇蠪蛭爐煅胪句滿崽木面雕刻扭打貧賤不能移情哥奇譚仁智樂融散弱肉強食搧風上堂韶妙聖轍詩靈姝麗訟駁台制田殖通敵無貳獻斟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