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官名。《西遊記》第十一回:“ 太宗 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清史稿·食貨志一》:“寺觀僧道,令僧綱、道紀按季冊報。”《清會典·禮部十一·祠祭清吏司》“凡僧官道官皆註於籍”原注:“直省僧官,府曰僧綱,州曰僧正。”參見“ 僧録司 ”。
“僧綱”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僧綱是古代管理佛教僧侶的官職名稱,主要負責監督僧衆紀律和宗教事務。例如《西遊記》第十二回記載,唐太宗賜玄奘“左僧綱”“右僧綱”等職,體現其作為管理僧人的官方頭銜。
曆史沿革
少數文獻(如)将“僧綱”拆解為“僧人的綱領”,代指僧人需遵守的戒律與行為準則。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屬于字面衍生義,實際曆史文獻中主要指官職。
“僧綱”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僧官職位,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官職還是規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清史稿》及《西遊記》相關章節。
《僧綱》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對僧人的規範和制度。它包括了僧人的修行方式、戒律、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規定。
《僧綱》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
- 「僧」:部首是「亻」,表示人類。它的總筆畫數是13。
- 「綱」:部首是「纟」,表示紡織品。它的總筆畫數是10。
《僧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的《宋元佛法通史》,并且在明清時期被廣泛應用。在繁體中,「僧綱」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據記載,古代漢字中的「綱」可能會寫作「綱」,但它與現代的寫法「綱」的意義相同。
1. 佛教的僧綱規定了僧人的日常行為準則。
2. 大和尚嚴格遵守了僧綱的規定,在寺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 弘揚僧綱
2. 違反僧綱
3. 修行僧綱
和「僧綱」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僧教:指佛教中的僧人集體,具有相似的規範和制度。
2. 僧籍:指僧人的登記和注冊,也涉及到了相應的規定和制度。
與「僧綱」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解禁:指解除對某種行為或活動的禁令。
2. 放寬:指對限制或規定進行減輕或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