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诋讕的意思、诋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诋讕的解釋

(1).抵賴;不承認。詆,通“ 抵 ”。《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上責 萬歲 , 萬歲 詆讕;上怒,命斬之。” 胡三省 注:“詆,拒諱也。讕,逸辭也。” 宋 張師正 《括異志·董中正》:“乞少緩,詎敢詆讕。”

(2).毀謗污蔑。 明 劉鳳 《續吳先賢贊·陸粲》:“俗善詆讕,獄為亂,乃鹹取伏法,人尤快之。” 清 錢謙益 《故工科右給事中臨安王君墓表》:“當發難之初,小人之蜚語詆讕,盡力而排君者,數人而已。”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 蜀 魏 争正閏, 島 索 互詆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诋讕"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法律色彩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抵賴誣陷",該詞由"诋"(毀謗)和"讕"(抵賴)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語義指向通過捏造事實、否認過錯的雙重行為,常見于古代司法文獻和現代法律語境。據《古代漢語詞典》記載,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中的"诋讕先帝",特指對既定事實的惡意否認與污蔑。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體,如"犯罪嫌疑人诋讕證詞"等法律文書記載。該詞的詞性為動詞,在古漢語中存在"诋謾""讕言"等同源詞,現代已較少單獨使用,多保留在成語"百般诋讕"中,指頑固否認事實并誣陷他人的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诋讕”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根分析:


本義為诽謗、誣蔑,如《史記》中“诋訾孔子”即指诽謗孔子。

意為抵賴、誣陷,如成語“讕言誣陷”指用不實之詞污蔑他人。

組合義
“诋讕”可理解為通過诽謗性言辭進行抵賴或誣陷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惡意推脫罪責的場景。例如:“彼诋讕以掩其過,終難逃明察。”(他通過诽謗抵賴來掩蓋過錯,最終難逃明辨。)

建議

  1. 若為現代語境使用,可能為“抵賴”(否認過錯)或“诋毀”(诽謗他人)的筆誤。
  2. 若見于古文,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白檢梆鼓飽經霜雪北疆邊烽采掇長患孱微陳紹傳問淳和打醋炭大沫崓電子技術短褐憣校飛災高河更深鬼斧壞土花柳霍然而愈洊密兼收并蓄兼珍積讒磨骨界道結連金針積郁潰茂老娘婆連镳并駕臨危不顧浏莅麥熟麻亮梅花蒙求猛士牡蛤侬音謙祗全新三角形上衮上谳山籠奢放剩求事目稅息鎖國丸墨危颠穩穩妥妥無功鄉狹阨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