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诋讕的意思、诋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诋讕的解釋

(1).抵賴;不承認。詆,通“ 抵 ”。《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上責 萬歲 , 萬歲 詆讕;上怒,命斬之。” 胡三省 注:“詆,拒諱也。讕,逸辭也。” 宋 張師正 《括異志·董中正》:“乞少緩,詎敢詆讕。”

(2).毀謗污蔑。 明 劉鳳 《續吳先賢贊·陸粲》:“俗善詆讕,獄為亂,乃鹹取伏法,人尤快之。” 清 錢謙益 《故工科右給事中臨安王君墓表》:“當發難之初,小人之蜚語詆讕,盡力而排君者,數人而已。”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 蜀 魏 争正閏, 島 索 互詆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诋讕”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根分析:


本義為诽謗、誣蔑,如《史記》中“诋訾孔子”即指诽謗孔子。

意為抵賴、誣陷,如成語“讕言誣陷”指用不實之詞污蔑他人。

組合義
“诋讕”可理解為通過诽謗性言辭進行抵賴或誣陷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惡意推脫罪責的場景。例如:“彼诋讕以掩其過,終難逃明察。”(他通過诽謗抵賴來掩蓋過錯,最終難逃明辨。)

建議

  1. 若為現代語境使用,可能為“抵賴”(否認過錯)或“诋毀”(诽謗他人)的筆誤。
  2. 若見于古文,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核實。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诋讕(dí lián)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對他人進行不實的指責、誣陷或攻擊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诋:詞的首部分,拆分為讠(讠讧)和火(火示意發言)兩個部首,總共有6劃。 - 讕:詞的後部分,拆分為言(言示意語言)和間(門示意空隙)兩個部首,總共有13劃。 來源: 《辭源》解釋,“诋讕”在《楚辭》中多指中傷别人。 繁體: 繁體字為「詆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字形中,「诋」字的寫法是由表意的火和讠組成,「讕」字的寫法是由言和間組成。 例句: 1. 他毫不顧忌地用诋讕的言辭攻擊了我的人格。 2. 她總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防止别人對她進行诋讕之事。 組詞: - 诋毀:指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 - 诽謗:指對他人進行誣陷、污蔑。 - 誣告:指無事實為依據地告發他人。 近義詞: - 中傷:表示貶低、诋毀他人的行為。 - 惡意攻擊:含有惡意地對他人進行攻擊或中傷。 反義詞: - 贊美:表示對他人進行正面評價、贊揚。 - 贊許:表示對他人行為的認可和鼓勵。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