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孺慕的意思、孺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孺慕的解释

(1).《礼记·檀弓下》:“ 有子 与 子游 立,见孺子慕者, 有子 谓 子游 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 郑玄 注:“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后谓对父母的哀悼、悼念为“孺慕”。《陈书·孝行传·司马暠》:“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 宋 王安石 《祭张安国检正文》:“君孝至矣,孺慕以至死。” 清 杨潮观 《寇莱公思亲罢宴》:“相公,我在家不敢常提起,也只怕你孺慕终朝泪不乾。”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 子桓 之作则宛转哀鸣,孺慕正深,极力的写着‘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的悲感。”

(2).对父母的孝敬。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 毅 皇帝 孝事太后,能先意承志,太后抚之亦慈爱备至,故帝终身孺慕不少衰。”

(3).爱戴;怀念。《后汉书·伏湛侯霸等传赞》:“ 湛 霸 奋庸,维寧两邦。 淮 人孺慕, 徐 寇要降。”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册文》:“充穷靡寄,孺慕奚凴。”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 葵庵 亦以考察去,百姓皆孺慕,送者拥路,至不得行。” 郭沫若 《青年时代·初出夔门》:“但一出 四川 ,外面的情形却不见得比 四川 进步得怎样。而在种种的观感上,反在不识不知之间引起了对故乡的孺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孺慕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与语义演变两方面解析:

  1. 词语结构

    “孺”本义指幼童,《说文解字》释为“乳子也”,引申为纯真、依附的状态;“慕”则表示深切的情感向往,《尔雅》注“慕,思也”。二字组合最初特指孩童对父母的依恋。

  2. 本义与引申

    原指幼儿对父母的眷恋之情,如《礼记·檀弓下》载“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后经儒家思想延伸,扩展为对师长、贤者或崇高品德的敬仰追随之情,如《庄子·天地》中“跬步慕仲尼”即属此范畴。

  3. 情感层次

    该词包含三重维度:一是自然亲缘的依赖感,二是道德层面的向善之心,三是对理想人格的渴求。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其“发于天性而达于礼义”的特质,体现中华文化中情感与伦理的统一性。

网络扩展解释

“孺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一、本义:对父母的哀悼与追思

该词源自《礼记·檀弓下》的典故,原文记载了幼童因思念父母而哀号的情景。郑玄注解“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即用孩童对父母的依恋比拟丧亲之痛,因此“孺慕”最初特指对逝去父母的深切哀悼。

示例:


二、引申义:对父母的孝敬

随着词义发展,“孺慕”也用于表达子女对在世父母的敬爱之情,强调发自内心的孝顺。例如清代文献中描述皇帝“终身孺慕不少衰”,即体现对太后的长久敬爱。


三、扩展义:对师长的爱戴或对事物的怀念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孺慕”可表示对他人的敬仰或对过往的追忆。如《后汉书》提到“淮人孺慕”,指百姓对贤能官员的爱戴;现代用法中,也可形容对老师、长辈的亲切情感。


词语构成

常见搭配:如“孺慕之情”,多用于文学表达(参考、5)。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出处、历史用例及现代语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侧重点。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史那白浪百增卑靡逼并璧玉不道人诚斋体承旨麤饭打油大中型雕苓都阃斗试防送人费尽心思風寒国副洪溟荒土歡头诙言虎瘦雄心在呼扬骄节井水不犯河水酒史眷幸克己慎行媿负狼犬遴拔卤获密不通风明光怒容满面屏风马扑鼕鼕掐尖欺盗勤重穷夕驱鬼牣充戎具荣羡三梦设醮士饱马腾诗绢石渠阁送尾俗誉投递透头土堡虾公现事小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