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篛笼”。用箬叶与竹篾编成的盛器。
“箬笼”是一个传统竹编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箬笼是用箬叶(一种宽大的竹叶)与竹篾(劈成条的竹片)编织而成的盛放物品的容器,常见于古代生活场景中。其名称中的“箬”指箬竹的叶子,具有柔韧、防潮的特性,适合编织;而“笼”则表明其功能类似于筐、篮等收纳工具。
结构与用途
箬笼的编织结合了箬叶的天然防水性和竹篾的坚固性,常用于储存或运输食物、药材等需防潮的物品。例如,宋代文献《夷坚乙志》记载有人用箬笼装载货物,清代《尾蔗丛谈》也提到箬笼作为日常容器使用。
历史与文化背景
箬笼在古代文献中多与市井生活、民俗活动相关,如诗句“息女催擎箬笼书”反映了它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此外,箬笼因材质天然、制作简易,曾是民间常见的生活工具。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引用或相关诗词,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箬笼》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箬和笼。
箬的部首是⺮(zhú),由12个笔画组成;笼的部首是⺈(máo),由8个笔画组成。
《箬笼》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复杂。据考证,箬最早是指竹子的一种品种,而笼则是一种容器,用来装载东西。箬笼合起来,即指用箬竹编制的容器。
在繁体字中,箬笼的写法为「箬籠」。
在古代,箬的写法有一些变化。比如,在金文中,箬的形状更像是一根竹子,而在篆文中,箬的上面有两个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箬的形状逐渐接近现代的样子。
1. 暑气逼人,小贩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箬笼遮挡阳光。
2. 美食节上,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箬笼食品,让人垂涎欲滴。
竹箬、箬席、箬盆、箬草、箬竹
藤笼、竹笼、竹篮
铁笼、铁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