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教坊曲名,為七言四句帶有和聲的聲詩。後用為詞牌。
“采蓮子”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文學體裁和文化意象來理解:
起源與形式
源自唐代教坊曲,是七言四句的聲詩,演唱時每句末尾有和聲(如“舉棹”“年少”),形成獨特的韻律。例如皇甫松的詞作中,通過和聲增強節奏感與互動性。
代表作品解析
如皇甫松《采蓮子·菡萏香連十頃陂》描寫少女采蓮嬉戲的場景,末句“更脫紅裙裹鴨兒”展現天真爛漫之态;另一首“無端隔水抛蓮子”則刻畫少女抛蓮示愛的羞澀心理,體現對愛情的直率追求。
象征美好與情感
采蓮活動常關聯江南水鄉的柔美景象,蓮子諧音“憐子”(愛你),成為表達愛慕的隱喻。詩詞中多借采蓮場景抒寫少女情思。
藝術手法
通過動作細節(如“貪看年少信船流”)和心理描寫(“遙被人知半日羞”),生動塑造人物形象,語言質樸卻富有畫面感。
部分資料提及“許仙采蓮遇白素貞”的傳說,但此情節實際出自《白蛇傳》,與“采蓮子”詞牌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文學體裁與民間故事的差異。
如需查看更多詩詞原文或賞析,可參考、4、6的詳細内容。
《采蓮子》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采集蓮藕的果實。這個成語比喻采摘别人的東西,常用來形容竊取財物或抄襲文章。
拆分成部首:艸 + 采
拆分成筆畫:共7畫
《采蓮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論行》一書,出自秦代呂不韋的傳記。
《采蓮子》(繁體字)
《采蓮子》(古時候漢字寫法)
他動了采蓮子的心思,開始抄襲别人的作品。
組詞:采集、采摘、蓮藕
近義詞:竊取、抄襲
反義詞:奉獻、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