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朝廷繳納賦稅。 南朝 宋 袁淑 《與始興王濬書》:“不腆供賦,束馬先璧以俟命,唯執事所以圖之。” 唐 李翺 《徐申行狀》:“大首領 黃 氏帥其屬納質供賦。”
“供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供賦指向朝廷繳納賦稅的行為,屬于古代社會經濟制度中的常見表述。該詞由“供”(繳納)和“賦”(稅賦)組成,強調對中央政權的財政義務。
“供賦”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下的稅收制度,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社會與經濟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2、3的原始内容。
《供賦》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有供養、獻上貢賦之意。通常用來指代向神明或國家上貢獻財物或物品。
《供賦》的拆分部首為“月”和“貝”,分别位于上下位置。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供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其中,“供”本義為獻上、奉獻的意思;“賦”指向上交納財物或稅收。
《供賦》的繁體字為「供賦」。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供賦》的古時寫法為「供負」。
1. 古人常以《詩經》供賦神明,以表達虔誠之心。
2. 他奉獻了大量糧食和金銀作為朝廷的供賦。
1. 供品:指奉獻給神明或國家的物品。
2. 貢賦:指向神明獻祭或向國家上交的財物或物品。
1. 獻供:指将禮品奉獻給神明或官方。
2. 納貢:指向國家或官方獻貢物。
1. 需索:指國家向民衆索取財物或物品。
2. 散費:指将財物或物品隨意分散或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